登封市按照“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将打造完整居住社区作为高水平推进城市有机更新、高品质优化城市发展格局、高标准创造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举措,实施完整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善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全力打通城市建设治理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01
规范建设标准
近年来,登封市按照上级部门关于城市居住社区建设有关意见,经充分调研,综合考虑城市特征、人口布局、社区需求等因素,研究制定了《登封市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将明确“七个一、五达标、八完善”建设标准。
每个完整社区都做到“七个一”,并实现停车及充电、市政、环卫、无障碍设施和慢行系统等五个方面达标。
“七个一”即:一个综合服务站、一个卫生服务站、一个幼儿园、一个托儿所、一个老年服务站、一个室外活动场地、一片公共绿地。
“五达标”,即:停车及充电设施、慢行系统、无障碍设施、市政设施、环境卫生设施达标;
“八完善”,即综合超市、快递服务设施、便民商业网点、物业服务、物业管理平台、管理机制、综合管理服务、社区文化完善。
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社区书屋、爱心驿站、儿童乐园等服务场所齐全。
这些标准涵盖了群众对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公共活动、物业服务、居住环境等各方面的需求,契合了城市治理的基本规律。
02
示范引领推进
调整社区规模。系统梳理、总结新冠疫情防控初期城市物理分割的有效治理经验,合理优化调整居住社区规模,城市社区由原有的20个增加至目前的77个,大大提升了社区治理效能。
明确建设目标。坚持“试点先行、总结经验、全面推进”建设模式,2021年底中心城区建设完成十大完整居住社区示范工程,力争到2023年底,完成中心城区全部完整居住社区建设工作,努力打造全国完整居住社区建设示范县(市)。
坚持示范引领。通过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开展完整社区标准化建设,已建成阳城路社区、双溪园社区等标准化完整居住社区试点10个、省级规范化社区39个。
03
分类梯次推进
突出居民需求导向。聚焦社区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大力推进基础设施迭代升级,完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社区书屋、爱心驿站、儿童乐园等服务场所,开发利用社区闲置土地资源,加大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场供给,全面打通社区内部微循环,努力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
强化旅游承载功能。坚持社区建设与全域旅游城市创建相结合,将社区街道改造变街区改造,强化社区商业功能,在社区内布局驿站、书吧等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旅游城市承载能力。
坚持分类推进。在老城区,采用“微更新、轻改造”的建设方案,使老旧社区不“伤筋动骨”就实现“脱胎换骨”;在西城区,按照“生态优先、文化彰显、宜居宜游”的建设策略,打造高品质“景区型文化社区”;在东城区,突出设施提质、环境优化,建设“花园式高标准社区”,探索“智慧社区”建设模式。
04
坚持共建共享
按照“市级统筹、街道主导、社区配合”的原则,编制《登封市完整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将完整社区建设纳入全市年度目标考核,有力有序推进建设任务;推进“数字社区”建设,建立物业管理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电子商务、文化娱乐、家政维修、健康养老等全方位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作用,用好“一征三议两公开”议事制度,以楼栋、巷道为基本单元,发展“微组织”,征集“微心愿”,处理“微事务”,共建“微环境”,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05
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统筹建设智慧停车场98处、大型潮汐停车场20处,新建、共享停车位2.5万个,共享停车场200余个;以道路更新带动街区更新,畅通社区内部微循环,梳理社区内部断头路200余条,新增慢行道路65公里,增加人行道30.9公里。
二是加强社区服务用房建设,提升社区服务水平。通过旧房、旧院改造和住宅小区社区用房专项治理行动,盘活企事业单位办公用房12处,新增社区服务用房建筑面积2.72万平方米,优先用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解决社区用房需求。
三是加强社区环境治理,提升社区环境品质。充分利用居住社区内闲置用地,新建初心公园、桃花源公园等37处社区游园,新增绿地1060亩;依托少林大道提升工程,依路扩绿,以绿连园,以园显山,中心城区拆除违法建设201处,建筑面积达6.1万平方米,腾空土地,增加绿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