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茬地刚翻过,绿油油的玉米苗蹿了一拃高。树荫底下,打谷场边上,登封市石道乡的“颍源问道大讲堂”,热热闹闹地又支棱起来了……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今年来,石道乡创新打造“颍源问道大讲堂”,将讲台搬到了充满生机的田埂上,巧妙融合非遗传承、技能培训、政策宣讲和乡村治理,走出了一条文化惠民与乡村振兴的互促共进的新路子。
田埂传艺,激活文化“源头水”。大讲堂深挖乡土文化根脉,精心邀请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走进田间。剪纸、藤编、蚕丝技艺、酱菜制作等古老技艺在田埂上焕发新生。专家们不仅展示“绝活”,更实打实地教群众“点石成金”:“咱这小蚕茧,除了能做蚕丝被,能不能做成城里人稀罕的文创、伴手礼?电商平台咋卖?”“做的糖人儿,是单个卖还是组团卖更值钱?景区合作有啥门道”“咱的豫剧,年轻人不爱看,咋咋创新才能吸引他们,还能带动咱的农家乐?”用大白话解读文化产业扶持、乡村旅游发展、非遗传承人补贴等利好政策。桑蚕非遗传承人王大哥激动地说:“以前守着手艺发愁,现在知道咋变成钱匣子了,政策咋申请也门清,心里透亮多了!”
地头论道,播撒振兴“金种子”。大讲堂不仅是技艺传承地,更是汇聚振兴智慧的“磁场”。来自各地的优秀村支书、人大代表、大学教授纷纷走上“田埂讲台”。优秀支书宣讲“治村经”:围绕“一老一小”、盘活闲置土地、化解邻里矛盾等难题,分享“土方子”“金点子”。人大代表解读“大政策”:把国家关于乡村振兴、产业扶持、惠农补贴等政策翻译成乡亲们能听得懂的“土话”,现场答疑解惑。大学教授传授“致富术”:讲授特色种养、农产品深加工、电商营销等前沿知识,结合本地实际开出“良方”。大讲堂还巧妙融入移风易俗宣讲。专家结合案例,用拉家常的方式,讲透反对铺张浪费、倡导孝老爱亲、建设文明乡风的道理,让新风尚在交流中悄然扎根。
垄间问计,绘就实干“争春图”。大讲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课堂,更是汇聚民智、解决问题的平台。每场讲堂结束,“地头议事会”准时开场:“北山生产路下雨天太泥泞了,能不能修?”“俺们想搞中药材种植,技术哪里学?销路咋保障?”乡亲们围坐一团,把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抛出来。乡干部、村干部化身“记录员”,现场建立“田埂问题台账”,定人定责,限期解决。“上次反映的水渠渗水问题,不到半个月就修好了!这干部真干事!”村民刘大哥竖起大拇指。今年来,议事会现场共收集意见建议13条,已推动解决11条,真正将群众的“心声”变成乡村发展的“实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石道乡始终坚持把“颍源问道大讲堂”办在离乡亲最近、离泥土最近的地方,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擦亮基层治理幸福底色,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乡域实践石道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