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大写的“中”字
来源:登封市人民政府  时间:2013-08-20 10:16:00  

嵩山是一座古老的山,让人浩叹不已。嵩山是一座神奇的山,使人浮想联翩。嵩山是一座文化的山,令人目不暇给,顾盼生辉。嵩山是一座奥妙无比的山,叫人心仪神往,激情澎湃。五岳之尊、万山之祖的中岳嵩山,虽她经过外方、崇高、嵩高等名称的嬗变,但成就她“中华民族的文化圣山”的却是那个大写的“中字”。

嵩山是历代将王将相心仪的地方,是文人学士向往的圣地,是高僧名道隐居修身的佳处。嵩山是人们趋之若鹜争相朝拜的对象。是啊,没有渊博的学识、高尚的道德、人格的魅力,做到人人敬慕谈何容易,没有君主的气度、帝王的威严、皇权的高高在上,做到接受四方朝拜,更是不可想象。而其貌不扬、其身不伟的嵩山做到了,嵩山独步天下,嵩山傲立乾坤,这一切也源于这个“中”字。

西周王朝建立后,摄政的周公为了长治久安,准备将都城从偏居一隅的镐京迁往地处中原、物产丰富、文化发达的洛邑。迁都不仅要顺从天意,还要有说服万民的充分理由,在占卜盛行的时代,聪明的周公一方面做洛邑位居地中、“求地之中,以建王而阜安万民”、“王者必居土中”的舆论,一方面打着制订历法、发展农业生产的旗号,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天文测量。他在全国设置了五处观测点,以嵩山脚下的颍川阳城为中表,筑土圭、立木表,测量日影。周公受大禹以身为度的影响,以成年男子的标准身高——八尺为表高,天天在午时测量日影长短。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测量,周公把测量的数据一一记录下来,发现了日影有一个由长到短再由短变长的周期,并根据每天日中日影的变化找出了季节的变化,得知了冬天日影长、夏天日影短的规律。于是,他就把一个周期称为一年,并把日影最长的那一天定为冬至,把日影最短的那一天定为夏至,把长短变化中的两次等分点分别称为春分和秋分,这样根据四季变化指导农业生产就有据可依。

古时,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地球南北长三万里,与八尺表测量出来的日影长对照,又认定“影长一寸,地差千里”。周公利用圭表之法,发现嵩山脚下的登封阳城夏至时表影长一尺五寸,恰在地球南北的中心点上,于是就认定这里为天地、宇宙的中心。古代中国王权的唯我独尊的观念使人们非常注重天地之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正因为此,周公又派太保召公去距地中阳城仅一百多里的洛邑观察地形,随后亲往洛邑营建都城,不过因为种种原因,西周都城没有迁到洛邑。“测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验四时”,周公证得阳城为天地之中,于是中原地区被称为中国,豫州被称为中州,华夏民族被称为中华。中国、中华、中州、中原、中岳、中土、中央、中天等词语中的“中”字都由此而来。连河南方言也不说“好不好”、“行不行”,而说“中不中”。而登封也因此产生了家喻户晓的民谣:“天有心,地有胆,天心地胆在告县。”

被后世称为元圣的周公极富远见地把中表立于阳城,通过测定阳城为天地之中,使嵩山在夏商时代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得以回归,周公睿智的眼光从此扫视了嵩山几千年历史。周公测景三百年后,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周公早已营建好的洛邑,为做太平天子,他寄希望于山川的保佑,就在以前祭岳制度的基础上,定嵩山为中岳,以后,五岳之中的南岳、北岳虽多有更改,而中岳嵩山却始终挺立在中国文化天空之中。

因为有了这个“中”字,登封阳城的周公测景台遗址一直保留了下来,而历朝历代的天文测量都离不开嵩山这个中国文化的“元点”。唐开元十二年(724年),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奉命“考前代诸家历法,改撰新历”,再次组织了一次空前的天文测量,他仍以登封阳城为中心观测点,并根据实地测量结果,编成了结构严谨、条理分明的《大衍历》。他的下属南宫说为保存周公测景的旧制,遂把周公时期的土圭木表更改为石圭石表,并刻上“周公测景台”五个大字,以使周公的业绩彪炳千秋。

十三世纪末,古代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天文学家郭守敬也循着周公、僧一行、南宫说等人的足迹来到了嵩山,他也为嵩山留下了一座天文文化的丰碑——观星台。登封阳城是郭守敬这次四海测验活动中的一个观测所,并且是全国的中心观测站。至元十六年三月,郭守敬由上都、大都开始,历经河南,转抵南海,行程数千里,亲自掌握这一路的测验,曾亲自在登封阳城主持观测,得出了阳城“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太弱”的结论。今天的登封观星台是“四海测验”中二十七座观测站迄今仍然保存于世的唯一一处,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我国历史上天文科学发展高峰的佐证。

郭守敬通过在观星台的实地观测,编制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与现今世界上通用的格里高利历相比一秒不差,但却比它早了三百多年。《授时历》使用长达364年之久,是我国历史上施行时间最长的历法。后来元朝皇帝还下诏书把《授时历》赐给高丽(今朝鲜)、日本、安南(今越南)等国家使用。在这些国际文化交流中,登封观星台功不可没,她作为嵩山的一颗耀眼明珠,其熠熠光辉将长久照耀中国文化史。

“阳城当嵩阳,登临览大荒。观星验历法,测影求地中。残台留古制,青灯拜元圣。圭表寓玄机,天心地胆名。”从周公测景到郭守敬测天,嵩山文化无心以出岫,有意化乾坤,于无声处惊日月,在坦然时经天地,测景台后的对联“道通天地有形外,石蕴阴阳无影中”,使人们不断思考天文文化的玄机。也正因为这个“中”字,中央独尊的文化观念作为一种文化心理积淀成为我们的一种民族基因。木金水火土,东西南北中,天地君亲师,人们非常崇拜“土”、“中”、“君”,五行中以“土”为贵,五方中以“中”为上,五尊中以“君”为本,而嵩山位居中岳,正当“土”位,是顶礼膜拜、代天教化的最佳选择。于是历朝历代,皇帝都采取亲祭、望祭、遣使臣祭、令地方官员祭的方式祭祀中岳。

正因为这个“中”字,嵩山从唐代以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嵩山神成为五岳山神中最先称王、最先称帝、最先封后的神灵。这一切都源于那个叫武则天的女人,也正是这个女人,使嵩山文化又添丁加口,赋予了嵩山独特的封禅文化。封禅是中国特有的敬天思想的产物,就是古代帝王往泰山祭天祀地,它是享有天命者,为国家之隆昌感谢上天而举行的盛大仪式。只有那些像秦始皇、汉武帝一样统一全国,使国运昌隆、致天下太平的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才能举行封禅仪式。一代女皇武则天有强烈的封禅意识,尤其是对中岳嵩山情有独钟,曾多次劝唐高宗往中岳封禅。唐高宗几次下令封禅中岳,都因吐蕃犯塞、高宗病重而停封。但武则天并没有忘记自己封中岳的大愿,垂拱四年(688年)改嵩山为神岳,封其神为天中王,还别出心裁地为天中王配了一个王妃天灵妃。公元696年,意气风发的武则天前往神岳嵩山封禅。武则天这一次是以大周国皇帝的身份来封禅的,腊月九日凌晨,年近七十、精力充沛的武则天身穿衮冕,登上嵩山峻极峰上“广五丈、高四尺、四出陛”的登封坛,小心翼翼、恭恭敬敬地行“封”礼祭天。为纪念这极神圣的时刻,她下令改元万岁登封,大宴九日,并宣布免除天下百姓一年的租税。九天后,武则天到少室山下万羊岗上的封祀坛,行“禅”礼祭地,两天后又在奉天宫前的朝觐坛接受百官朝贺,然后才心满意足地返回神都洛阳。为歌颂这一亘古未有的盛典,宰相李峤撰写了《大周降禅碑》,武三思撰写了《大周封祀坛碑》,武则天还亲自撰写了《大周升中述志碑》,分别刻立在嵩山极顶峻极峰和万羊岗上。

“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武则天下令将嵩阳县改名为登封县,阳城县改名为告成县。在封禅两个月后,武则天又尊神岳天中王为神岳天中皇帝,天灵妃为天中皇后。武则天是第一个正式封禅中岳的帝王,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到嵩山封禅的皇帝,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此可以说武则天因嵩山而独树一帜,嵩山因武则天而齐泰岳之贵。武则天的大手笔、大气魄书写了中岳嵩山的新篇章,书写了嵩山最壮丽辉煌的一页。武则天封中不封东、封正不封偏的封禅活动不仅打破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还改写了封禅文化的历史,增加了嵩山文化的内涵,进一步提升了嵩山的文化地位。而这一切都基于嵩山脚下周公测景台,都源于那个大写的“中”字。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