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走进登封 少林功夫 少林文化 正文
以弓入禅,嵩山脚下的禅武修行
来源:郑州日报  时间:2025-04-15 15:24:53  

“持戒为大马,禅定为良弓。”少林禅弓院内,一群少年正张弓入禅、习射求法,在动静变换的瞬间体味着射艺修心带来的微妙变化,也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寻觅禅修与武术结合的修行真谛。

嵩山脚下禅与武的独特结合

“叮!”4月11日,嵩山脚下少林禅弓院,随着钟声鸣响,4名少年持弓负箭入场,站位、搭箭、开弓、瞄准、撒放,红、黄、蓝、绿4色羽箭离弦而去,急速破空如流星飒沓般击中对向靶标。

射箭自古为“六艺”之一,西周时期已具备礼乐教化功能,佛教有释迦牟尼佛射箭的故事,敦煌壁画中也出现了很多射箭画面,唐宋时期禅宗与武术结合使得弓箭被赋予了“摧破魔障”“顿悟自性”的护法象征意义。

少林寺历史上善射之人甚多,曾有过丰富的射箭历史与积淀。现代少林禅弓文化是对传统射箭文化的创新性改造,它将禅宗的“止观法”“无我”等哲学思想融入射箭技术,摒弃弓箭的杀伤属性,转而强调通过射箭调身、调息、调心,达到“心平体正,如如不动”的境界。

禅是弓之体,弓是禅之用。“禅弓”不仅仅是一项体育竞技项目,更是少林禅武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并非单纯追求射中目标,而是将射箭视为“修心”的途径,要求射手在拉弓放箭时摒弃杂念、用心一如,达到如如不动、寂寂清净之境。

以弓入禅、以射求法的修行

少林禅弓选取竹木弓、竹木箭等天然材料,在工艺上坚持传统手工制作,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射箭方式上,采用“大拉距”射法,强调动作与呼吸、意念的配合,例如要求“静立”“举号”“固势”等12个技术环节,结合禅坐、站桩等身心训练 。

禅弓的修习手段则属于静法类,需要排除一切干扰,持之以恒地练习,在修养中感受天人合一,在训练方式上则包含禅坐静心、站桩调息等传统功法,旨在培养专注力与内心平静,达到参悟正道和健全身心的目的。

“距离目标24米,象征着二十四节气;4色箭代表着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总共打7组,代表着喜、怒、哀、忧、惊、思、恐,是人的7种情绪。”少林禅弓院管理延弢介绍,少林禅弓在比赛规则与表现上更注重文化仪式感,要求选手着传统服饰,混合性别分组,强调“发而不中,反求诸己”的精神境界。

他表示,少林禅弓深度融合禅宗文化,强调“以弓入禅、以射求法”,将射箭视为修行方式,希望通过射箭实现身心和谐,心无挂碍、动作纯粹,这种理念超越了技术层面,指向对自我与世界的全然接纳。

古老禅武技艺重新焕发活力

少林禅弓是少林寺推动少林文化走向社会,促进具有中国文化特质健康生活方式的一次重要尝试。2017年首届少林禅弓邀请赛举办,让流传千百年的古老禅武技艺再度焕发活力。至2024年,少林禅弓交流比赛已举办七届,逐渐成为传统射箭文化的重要传承平台。

少林禅弓院距离少林寺山门约1.5公里,通过院口可见寺内戒坛与钟鼓楼,几名少年在院内习文修武已有三四年,他们日常除了修练罗汉拳、大小洪拳等少林传统武术套路,主要围绕弓箭项目进行器械学习,平均每人每天要射出三四百箭,遇有展演和比赛还会加大训练量。

“射箭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可以参悟正道求取心灵升华。”延弢表示,这是一项传统气息浓厚的文化活动,更是一项现代而优雅的体育运动,目前禅弓院与不少武馆和射箭馆保持着交流,禅弓队的少年不久前还参加了周口地区举办的射箭比赛。

“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远。”射箭与禅修结合展现出一种深邃的内涵,它既是对中国射箭文化多元包容、身心兼修、学术并重文化特质的彰显,也是少林禅武修行的当代诠释,进一步丰富了射箭爱好者的精神文化生活。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