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走进登封 少林功夫 少林文化 正文
武行文意的少林套路
来源:登封市政府办  时间:2016-10-08 10:40:00  

看现代武侠小说,吸引人的往往是那精湛绝伦的武打过程,而支撑这一过程的,自然少不了各种玄妙的套路名称。金庸更是其中的高手,他将一招一式安上美妙、诗意的名字,而且将稀奇古怪的动作介绍得一清二楚,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众所周知,金庸不懂武功,然而他笔下的武功却那么吸引人,这是因为他写的虽是“武”,’可注重的却是“武”中的“艺”,“武’中的“文’。金庸自己就承认,他的武功名堂,许多源于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灵感均来自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连城诀》中有“唐诗剑法”;《侠客行》中更将李白的《侠客行》诗化成一套高深莫测的武功;《鸳鸯刀》中的“鸳鸯刀法”每招都是一句情诗,看这样的武功,是一种艺术享受。但这并不是金庸的独创。略看少林拳经剑谱,人们就会发现,少林拳中许多套路动作名称都来白中国古典文化,每一个动作都有一个故事,行拳走势中蕴涵着民族文化底蕴和中国哲学精神。如少林猛虎拳的“黄忠放箭”、少林降妖拳的“黄忠拉弓”、少林天呈劈水扇的“孔明挥扇”、“关公撩袍”、“赵云闯关”、“张飞骗马”等动作势式名称都源于《三国演义》的典故。二路少林五合拳的“哪吨搅海”,一路二路少林猛虎拳的“八戒翻扒”、“天王托塔”,少林草镰的“悟空藏棍”,路开山拳的“童子拜观音”等的出处则是著名的《西游记》。少林转堂拐的“拐李下山”、“湘子吹笛”、“钟离挥扇”、“采和挎篮’、“国舅敷板”、“果老骑驴”,少林天呈劈水扇的“洞宾穿剑”等运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神话传说,表现该套路各式动作的不同技法,原典正是吴元泰的《八仙出处东游记传》。“太公钓鱼”、“子牙斩将”出自《武王伐封平话》,“孙殡排兵”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沉香劈山”、“二郎担山”、“嫦娥奔月,出自古代神话传说故事。还有“敬德举鞭”、“霸王开弓”、“刘邦招兵”、“周楚捉龙”、“大禹定海”、“伍员托枪”、“苏秦背剑’、“寇准脱靴’、“武松断臂’、“由基神射”、“黄飞虎催牛”等招式都有其原典意味。其实,我们从武术典籍中,也可以发现中国文学对少林武术的影响。在较早的武术书籍中,对套路动作的介绍和描述,一般都是直言其动作,言简意赅,说明了事,如《剑经》中记述第一习步法曰:“起中平,推牵,扁身杀’字回杀,旋五步进杀,跳三步原位,直打直跳进五步杀,腰力挑杀”没有更多的形象描写。而发展到后来的武术套路介绍中,其语言之形象,明显受了传奇文学的影响。如《少林棍法阐宗》“小夜叉第五路棍谱”中描述到:“高四平,进步旋风跨剑,滚身铺地锦,回旋五华骑马,左旋进步,打满天棚不漏风,燕子酌水,右旋回打遮天不漏雨……”文辞显然增添了许多形象色彩。在第三路棍中,还有“太公钓鱼”、“孤雁出群”、“鹦子扑鹤鹑”“高祖斩蛇”、“敬德倒拉鞭”、“秦王大卸剑”之类名词,更是成语化了。再往后发展,少林武术又吸收了民间唱词的优点,使许多套路进一步形象化,也更通俗化,这样可能更易于流传。而目,中国文学创作中极讲究的“推”、“敲’二字在少林拳中也有反映。传说唐朝诗人贾岛骑驴时反复琢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还用手比画“推”和“敲’的动作,正当犹豫不决时遇见韩愈,韩愈说还是用“敲”好,于是有了这句名句和关十“推敲’的典故。蔡龙云先牛在历数少林罗汉十八手的十五种“后发制人”招数时,介绍过其中的“僧敲钟”和“僧推门”二式。可见中国文化不仅生动地表现了佛家僧人的生活细节,而且还深深扎根到少林拳的武术动作中去了。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