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走进登封 少林功夫 少林文化 正文
蒙元前期都城“哈刺和林”城的北少林寺
来源:少林寺官网  时间:2015-12-21 16:08:00  

哈刺和林简称和林,位于今蒙古国境内前杭爱省西北角。蒙古帝国第二代大汗窝阔台汗七年(1235年)在此建都,直至元宪宗蒙古时期的1259年一直是蒙古政权的都城。1220年,成古思汗在古代客列部或回鹃都城的基础上创建了蒙古帝国首都一哈刺和林。它是一座具有中原汉族建筑风格和北方游牧民族草原生活特色的城市。蒙古帝国前四汗,即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蒙哥均坐镇哈剌和林管理朝政,为当时世界上的重要城市之一。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成为皇帝,和林的地位才逐步下降,忽必烈以开平为上都,以北京为大都。和林宗教发达,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佛教寺院兴国寺,又称北少林寺,体现了汉传佛教与蒙古政权结合的过程。现在对和林宗教发展传播的详细情形已经难以具体考证了。河南嵩山少林寺是禅宗祖庭、武术圣地,千年以来影响深远。1248年,元代少林寺“中兴之祖”雪庭福裕(1203—1275)奉诏北上当时的蒙古首都和林,住持兴国寺,时间约八年。兴国寺就是和林北少林寺。本文对元代和林北少林寺的情况加以考证,反应佛教在蒙元时期发展的历史,以小见大地具体展示和林的宗教文化。 一、和林北少林寺创立者雪庭福裕与元朝廷的密切关系雪庭福裕是山西文水人,蒙元时期著名高僧,曹洞宗第二十世祖。他因为再次振兴了禅宗祖庭少林寺,而被称为少林寺中兴之祖。闻名于世的少林寺塔林是国内最大的塔林,处于塔林中部规制最大的是福裕塔,塔额“宣授都僧省、少林长老、特赐光宗正法大禅师裕公塔”。这也是表明了雪庭福裕在少林寺历史上的地位。福裕与元世祖等蒙古统治者建立了密切关系,被授予“都僧省”,统领释教,成为汉地佛教最高领导人之一,地位仅在帝师、国师之下。福裕逝世几十年后更被元朝廷制赠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晋国公”,为少林寺历史上所仅有,也为整个元代佛教史上所少见。1242年,福裕受蒙古朝廷之诏住持禅宗祖庭少林寺,在少林寺期间为忽必烈举办资戒会。受万松、海云两大高僧的推荐,蒙古政权派福裕住持禅宗祖庭少林寺。《雪庭裕公和尚语录序》:“继应少林敦请,招提禅刹,号中天名胜。板荡后増崇起废,顿还旧观,缁徒具瞻,蓊若海会。于是款龙庭而振举宗风,敞五林而宏阐家教,因缘会合,倾动一时。”[1]《少林禅师裕公碑》:“旷复嵩山,如初祖师再出世,倡道重教于天壤间,如鼓雷霆而揭日月。”[2]福裕在少林寺,以少林寺为中心,统领嵩岳一带所有寺院。《嵩山少林寺裕和尚碑》,随福裕“参从渡河,几三百指”,说明福裕到少林寺时阵容庞大,绝非住持一所寺院所必需,而是有统领蒙元新占领区佛教的性质。他在嵩山少林寺六年时间,修复了受到金蒙战争破坏的少林寺,发展壮大了少林寺的经济力量。还以曹洞宗二十世祖的身份使曹洞宗正式回归禅宗祖庭,确立了少林寺的法脉传承关系。在少林寺时,福裕已经建立了与忽必烈的密切关系。《少林禅师裕公碑》:“岁乙巳(1245),世祖潜邸,命师少林大作资戒会。”1248年,再次受命到和林住持兴国寺,“定宗诏住和林兴国”。1257年北方另一著名高僧海云印简(1202—1257)逝,福裕受命统领佛教。1253年,蒙古宪宗蒙哥又“诏诣帐殿奏对称旨,俾总领释教,授僧都省之符”。在临济宗高僧海云印简于1257年去世后,福裕更是接替其成为释教“都总统”,“掌天下僧权”。世祖即位,福裕“仍袭爵”,继续担任佛教“总统”。[2]《灵岩足庵肃公禅师道行碑》:“雪庭掌天下僧权而主万寿,才学博瞻,道德丰盈,遐迩云臻,慨然辐辏。”1260年,忽必烈即位后,福裕“仍袭爵”,继续担任佛教领袖,并住持燕京(元大都)重要寺院大万寿禅寺(今潭柘寺)。福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1271年,元大都释子集会,福裕门人占了三分之一,元世祖听到后很高兴。《续灯正统》卷三十六:“庚申(1260)元世祖践祚,俾师总领释教。复僧尼,得废寺二百三十有六区。仍赐光宗正辨禅师号。……至元辛未春,诏天下释子大集京师,师之众居三之一,济济可观,上喜之。”[3]1255年至1258年,福裕在和林城先后四年以佛教“头众”的身份领导了佛教与道教的大辩论,在元宪宗、忽必烈亲王、阿里不哥大王、刘秉忠(子聪)等支持下取得胜利,道教基本上失去了丘处机时期的影响力。福裕是元代初期一位具有代表性的高僧。福裕乃金元名僧万松行秀(1166—1246)的嗣法大弟子,与著名政治家耶律楚材同门,他正是继承了师门同蒙古统治者的密切关系而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为汉传佛教在北方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和林北少林寺与兴国寺1248年,福裕此年奉诏北上住持上都和林的兴国寺。《元裕公禅师碑》谓“戊申,定宗诏住和林兴国”。“戊申,诏住和林兴国。”[4]“时少林长老裕公建寺鹘林,皇上钦仰。因见其本谤讪佛门,使学士安藏献呈阿里不哥大王诉其伪妄。”[5]“定宗戊申。诏住和林兴国。”[6]“戊申,诏住和林兴国。”[7]“戊申,诏住和林兴国。”[8]“元定宗戊申,诏住和林兴国。”[3]到和林月余后,福裕即应召入内廷,奏对称旨,深得厚赏。不久,获授都僧省之职,“总领释教”。《少林禅师裕公碑》:“戊申定宗诏住和林兴国,未期月,宪宗诏诣帐殿奏对称旨,俾总领释教,授僧都省之符,优复僧尼,得废寺二百三十七区。”元定宗贵由的接见在1248年(戊申),而宪宗蒙哥对福裕的接见应该在1251年。1251年宪宗即位后才有授福裕“都僧省之职”的可能。“(福裕)寻又被太宗诏住和林兴国。辛亥(1251年),宪宗征至北庭行在所,累月问道,言简帝心。”[9]这里“太宗”应该是“定宗贵由”,其于1248年接见了福裕,而太宗是在1241年去世,时福裕在燕京。“辛亥(1251)宪宗征至北庭行在所,问道言简帝心。”[3]《续指月录》卷八:“宪宗诏诣帐殿,奏对称旨,俾总领释教”此外《续灯录》卷一、《五灯全书》卷六十一、《五灯会元续略》卷一都记载,福裕到和林,“未期月,宪宗召诣帐殿,奏对称旨,俾总领释教。复僧尼得废寺二百三十有六区。”太平兴国禅寺地位重要,由海云、福裕先后于1247、1248年“奉诏”住持。在元太宗窝阔台、元定宗贵由、元宪宗蒙哥三朝,临济宗僧海云印简受到重用,并在后两朝期间受命掌管释教事务。《海云简和尚塔碑》:“达摩以禅宗倡南海上,六传为大鉴,又五传为临济,又十六传而为佛日圆明海云大宗师。师历事太祖、太宗、宪宗、世祖,为天下禅门之首。”[10]1247年,海云到和林,也是住太平兴国寺,“太子合赖察请师入和林,延居太平兴国禅寺,尊师之礼非常”。[11]福裕在和林、燕蓟、长安、太原、洛阳分设“五少林”,“五少林”之一就有和林太平兴国寺。福裕在1255年上书蒙哥皇帝时自称“和林上都北少林寺嗣祖雪庭野人”,可见兴国寺和北少林寺是一致的。《至元辩伪录》卷三也说:“时少林长老裕公建寺和林,皇上钦仰。因见其本谤讪佛门,使学士安藏献呈阿里不哥大王诉其伪妄,大王披图验理,阅实甚虚。”[12]和林是当时蒙古政权的都城,地位很重要。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十《题和林志》称和林为“祖宗兴龙之故地”。和林为古国政治中心,1220年,成吉思汗定都哈刺和林。《兀史·地理志》载:“和宁路,始名和林,以西有哈刺和林河,因以名城。太祖十五年,定河北诸郡,建都十此。初立兀昌路,后改转运和林使司,前后五朝都焉。”[13]《元史》卷二记载:“(太宗)七年乙未(1235)春,城和林,作万安宫。”《元史》卷二记载:“(太宗)八年丙申(1236)春正月,诸王各治具来会宴。万安宫落成。”后来由福裕发动“戊午佛道大辩论”就曾经在万安宫举行。今天对万安宫的考古活动还发现许多佛教物品。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万有文库本)》卷四十五:“和林城在漠北千余里。唐回鹘毗伽可汗故城也。蒙古初都此,以西有哈喇和林河,因名。《志》云:蒙古之先有孛端叉儿,其部族居乌桓北,与畏罗乃蛮九姓回鹘故城和林接壤,世奉贡于辽、金,而总领于鞑靼,至也速该始盛,攻塔塔部,还次跌里温盘陀山,而生铁木真,后日以强大。铁木真既称帝,以和林为会同之所。宋端平二年,蒙古主窝阔始城之,周五里许,亦曰元昌路,寻为转运和林使司。中统初,改置宣慰司及都元帅府,寻又分都元帅府于金山南,而和林止设宣慰司。至元二十七年,复立都元帅府。大德十一年,立和林等处行中书省,置和林总管府。至大二年,又改行中书省为行尚书省,寻复故。皇庆初,改为岭北等处行中书省,而和林路为和甯路云。”《德清县新志(民国铅印本)》卷三:“喀喇和林,在杭爱山麓,窝阔台所定都域。”清李文田《元史地名考》:“和林。七年,城和林。《世祖纪》:元年,阿里不哥号于和林城西。按坦河,至元十一年徙生劵军八十一人屯田和林。仁宗皇庆元年改和林省,为山岭北省,又改和林路为和宁路。醉隐集取和林诗注云,和林城,苾伽可汗之故地也。乙未,圣朝太宗皇帝城此,作万安宫。城西北七十里有苾伽可汗宫城遗址,城东北七十里有唐明皇开元壬申御制御书阙特勤碑。”[14]《宣授少林提举兴福普照藏云大师山公庵主塔铭并序》:“藏云大师和尚……师左右雪庭,不惮劬劳,数赴龙沙。”和林蒙古初期国都,后元朝定都“大都”。和林城中的太平兴国寺应该是一所官方寺院,代表着蒙古政权对佛教的态度。佛寺在和林的存在是肯定的。耶律楚材在《和林建佛寺疏》中写道:“龙沙玄教未全行,故筑精蓝近帝城。须仗檀那垂手力,一轮佛日焕然明。”[15]元陈宜甫《秋岩诗集》卷下收录有《同狄子玉司马登和林佛阁留题》,其中说:“边城寂寞碛云黄,兴废令人重感伤。鸦噪夕阳迷佛宇,烟凝秋色暗宫墙。十年故国人何处,九月阴山草又霜。共倚栏杆怀徃事,金仙无语塞天长。”[16]陈宜甫多次出入塞上,到过和林。福裕在和林北少林寺时,收有弟子觉印禅师。《五灯全书》六十一卷和《续灯正统》卷三十六都记载福裕有弟子“和林北寺觉印禅师”,应是福裕在此寺中所收,或者后来觉印到过北少林寺。“和林北寺觉印禅师,上堂,良久曰:会幺?若道我有说,须无却我舌;若道我无说,须有却我舌。金刚推倒一堆泥,踏着秤锤不是铁。且道是有说、是无说。良久曰:等闲失却手中桡,只为贪观天上月。僧参,师问:曾见我雪庭老师幺?曰:不曾见。师曰:瞎汉乱走作幺?曰:也知和尚有此一机。师曰:拾马粪当饭吃,有甚好肠胃,出去。”[17]福裕门人弟子众多,“得嗣法小师三十人,度门弟子千余指,从他受戒者不计其数。”但福裕在和林北少林寺的其它法嗣等资料不详。福裕弟子慧定(1214—1287)受具足戒应该也是在和林北少林寺。《通辩大师定公之塔》记载:“师许昌五女人,俗姓蒋,年三十五,舍俗出家,礼嵩山少林寺都僧省裕长老为师,训道法名慧定,四十一受具足戒。俗寿七十有四,僧腊三十四,母为慧澄,至元廿四六月廿一日”。从时间上看,此时福裕在和林北少林寺,但也可能福裕还兼任嵩山少林寺祖庭的住持。福裕在和林时与耶律铸有往来。耶律铸(1221-1285)乃耶律楚材子,楚材与福裕同为高僧万松行秀嗣法弟子。耶律铸作有诗《西园春兴因赠雪庭上人兼简张公讲师》、《春日西园招雪庭》、《西园席上招雪庭裕上人》。《西园席上招雪庭裕上人》:“山光摇荡入帘栊,酒漾歌云暖玉融。烟柳翠涵深院雨,露花香湿满楼风。自从愁阵持降节,拟与诗兵纪战功。借问飘零断肠客,为谁幽独卧莲宫。”1255年,佛道开始辩论,福裕上书皇帝,指斥道教。耶律铸作诗《西园春兴因赠雪庭上人兼简张公讲师》,试图对佛道之间进行调解。这里“张公讲师”即张志敬(1220-1270),号诚明子,长春掌教李志常弟子,于宪宗六年(1256)接任李志常掌教之职。《西园春兴因赠雪庭上人兼简张公讲师》:“万丈虹霓络紫烟,笙歌清沸雨余天。满庭芳草翠如积,一洞碧桃明欲然。流水引来梅坞底,春风吹到酒垆边。散花唤起毗邪梦,彼此无心号谪仙。”还有一首诗是《春日西园招雪庭》:“暇日浮云漾绿波,昼闲风静好经过。护花飞蝶来逞舞,恋柳啼莺自献歌。妨物性踈轻物议,惜春情重奈春何。流年不为朱颜息,莫厌罇前语笑多。”此西园可能在和林,耶律铸诗歌中多次提及西园,或以西园为诗的题目。上面三首诗见于耶律铸文集《双溪醉饮集》卷二、卷三中。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