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建于公元495年,即北魏太和十九年,印度僧人跋陀从西域来到中原,因其佛法精深,魏孝文帝故对其十分崇信,在少室山建造少林寺,命其为住持。跋陀在少林寺传授小乘禅学,传承弟子以慧光和僧稠等为代表,在少林寺继续传法。南朝梁武帝普通年间(公元520至527年间),菩提达摩东渡中国,与梁武帝会面,因话不投机,一苇渡江,行至北魏,在寺北五乳峰上的山洞面壁九年。达摩在少林传法的过程中,收授弟子慧可、道育等人,向其传授大乘禅宗。达摩传法,不重文字,而强调壁观修身的方法,提倡读经明理是守定禅思的理论根据,而壁观则为实现主体认识与所学理论直接契合,但最重要的还是将认识的佛理付诸实践。达摩认为,只要人们能够断爱憎、泯苦乐、息贪求、听天由命,任命无为,应法行事,应理而动,就可以入道成佛。菩提达摩被尊称为禅宗初祖,而少林寺也成为禅宗祖庭。达摩初祖将衣钵传给慧可,之后慧可离开了嵩山遁隐于舒州(即今安徽),并传法给僧璨,三祖僧璨又传给道信,四祖道信于蕲州(即今湖北)黄梅修行并传衣钵给弘忍,弘忍传至慧能,六祖慧能南下弘法于广东一带。由初祖传至六祖都是一脉单传,但到了慧能之后禅宗不是一脉单传,而是百花盛开。慧能共有弟子四十多人,著名于后世的有行思、怀让及神会等。从南岳先分出一派名沩仰宗,次又分临济宗。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三派: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由两系分为五宗,以后从临济宗又分出黄龙、杨岐两派,前后合共五宗七派,都曾兴盛一时,但是只有临济和曹洞两派流传不绝。总括而言,中国禅宗于南北朝时始于少林寺,及后,却没有-直在少林寺发展,而是被历代祖师把禅宗传遍中国,六祖之后也因各自感悟及因缘和合发展出不同的宗派。虽然禅宗各祖并非在少林寺弘法,但少林寺历代也有杰出的禅师。例如,唐初法如大师,是五祖弘忍的弟子,居少林寺六年,传法三载,被誉为北方禅宗领袖,亦被尊为六祖。此外,还有中唐的惟宽禅师,北宋末的惠初禅师,金代的教亨、志隆、乳峰及复庵禅师。直到元代,著名的福裕禅师住持少林寺,曹洞宗成为少林寺的家风。福裕禅师为元初人,拜曹洞宗师万松行秀为师,得其衣钵。乙巳年元世祖命福裕禅师住持少林寺,后又授予其都僧省都总统的职位,总领全国佛教并为禅宗领袖。在福裕任少林寺住持间,他修建被战乱破坏的寺院,并拟下了以“福”为始祖的70字少林释氏源流派世谱,而且大力发展少林以武修禅的修行方法。他不但将曹洞宗建立于少林寺,更使少林寺达到空前的发展,故被誉为“开山祖师”少林寺永化堂的创立到了明朝,少林曹洞宗师无言正道受皇帝亲自封为当时少林寺住持,并创立了少林寺永化堂。无言正道(1547-1623年),江西洪都人,俗姓胡,生于明嘉靖丁未年,他佛法精湛,医术高明,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万历年间,初到少林寺拜幻休为师。在幻休数百名弟子当中,正道大师最出色,深得幻休真传,为幻休的最得意弟子。在幻休圆寂后,正道大师被登封悬令及寺院僧众推举为少林寺住持。明代万历二十年,道公受皇封为钦命少林曹洞正宗第二十六代少林寺住持。当时正道大师有八位王子随他出家,分别为圆宝、圆会、圆林、圆性、圆壐、圆明、圆亮及圆普。当中以圆会及圆宝两支传承最广。而随这八大弟子到少林寺的还有太医、御医、贤仕才子及武功高强者。这些大德荟萃在少林寺,渐渐形成了少林寺的禅武医文化及修行方法。道公主持少林寺三十一年,重修寺院,整顿寺风,提倡禅学,他不但是少林寺住持,还是当时北方禅宗的首领,被称誉为“僧中之杰”。在道公任住持期间,少林禅学、武学、医学得到空前的发展,也是少林寺永化堂禅武医发展最辉煌的时刻。而少林寺永化堂的传承由明初-直传承到清末,持续兴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