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走进登封 少林功夫 少林文化 正文
大乘佛教的传入:支娄迦谶及其译籍
来源:少林寺  时间:2010-06-21 14:43:00  

稍晚于安世高,支娄迦谶也来到洛阳译经,支译与安译不同,侧重于大乘佛典,他是中国佛教大乘佛典的首译者,所译以般若类经为主。

支娄迦谶,简称支谶,月支国人,僧传中说他“操行纯深,性度开敏,禀持法戒,以精勤著称,讽颂群经,志存宣法”(《支谶传》,《高僧传》卷一)。他到洛阳的时间,是在汉桓帝末年,汉桓帝的最后一个年号是永康(167)。他在洛阳译经的时间,大致是在汉灵帝光和到中平(178-189)年间进行。

支谶所译经典之数,《出三藏记集》记为十四部,二十七卷,其中有十一部被道安视为“似支谶出”,所确定下来的只有《般若道行经》、《般舟三昧经》和《首楞严经》。

支谶译籍中,以《般若道行经》十卷最为著名,在中国佛教史上产生的影响最大,这是中国佛教般若类经典中的第一个译本,相当于后来玄奘所译六百卷《大般若经》十六会中的第四会。此经共三十品,第一品为《道行品》,故名《般若道行经》或《道行般若经》,简称《道行经》。“道行”即波罗蜜行,“般若”是指智慧,经名可以理解为般若波罗蜜行,意为智度,以佛教智慧达到成佛之境。

《道行经》宣传的是般若空观,所谓空,乃指不有不无,不有有,不无无,比如讲心空,是指“心亦不有,亦不无”,“亦不有有心,亦不无无心”(《道行品》,《道行经》卷一)。

诸法之空,应归因于因缘,因缘故空,没有造物主,一切诸法,所生所灭,都是由于因缘的作用,“所视法,生者灭者,皆由因缘,法亦无有作者”(《不可尽品》,《道行经》卷九)。这个空要从事法的本质上去理解,而不能认为缘散即空。所谓的存在,都是虚幻的假象,比如人,“幻如人,人如幻”。比如色,“色是幻,幻是色”(《道行品》)。这是性空假有思想早期表述。

《般舟三昧经》和《首楞严经》是大乘禅法类经,所宣传的是大乘禅法中最有代表性的两种三昧。般舟三昧之“般舟”,意为佛立、佛现。你只要一心念佛,佛就会出现在你眼前。首楞严三昧之“首楞严”,意为健行、勇猛伏等,修此三昧,可得到无限的神通。

支谶的译文,也偏于质,支敏度称为“类多深玄,贵尚实中,不存文饰”(《合首楞严经记》,《出三藏记集》卷七)。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