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走进登封 少林功夫 少林文化 正文
小乘佛教的传入:安世高及其译籍
来源:少林寺  时间:2010-06-21 14:42:00  

安世高,本名为清,字世高,是安息国的王太子,因为这一王族地位,西域来华者常称他为“安侯”,他译的一部《十二因缘经》,因而也叫《安侯口解》。安世高的学识,可谓无所不通,正如康僧会所言,“博学多识,贯综神模,七正盈缩,风气吉凶,山崩地动,针脉诸术,睹色知病,鸟兽鸣啼,无音不照”(《安般守意经序》,《出三藏记集》卷六)。可以说是个博学神异之人。

安世高在父王死后即位,但仅在位一年就把王位让给了他的叔叔,出家为僧,究其原因,除了因父亲去世而感到人生之无常和空幻外,还有政治上的因素。安世高在佛学方面的造诣,以禅学和阿毗昙学见长,学有所成之后,他曾在西域诸国弘法,后来又来到了中国。

安世高来华的时间,大致在汉桓帝(147-167在位)时期前后,“汉桓之初,始到中夏”(《安世高传》,《高僧传》卷一)。汉桓帝的第一个年号是建和(147-149),安世高当是在这个时候来到中土洛阳的。

来华后,安世高根据他自己的学问所长,译出了一批早期的汉译佛典,译经之数,道安记为三十四部,四十卷,其中有些是否为安译,道安还是有疑问的,后来的《大唐内典录》收安译一百七十六部,一百九十七卷,所增加的部分,多不可靠,到《开元释教录》时,又减为九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现存安译佛典二十二部,二十六卷。

安译以禅数最为完备,禅数之学是印度小乘上座部佛教中说一切有部的学说,内容所指,为戒定慧三学中的定慧两学,禅,是其中的修行之定学,数,是其中的理论之慧学。数学,又称毗昙学,意译为“对法”。称之为数学,是因为毗昙体系中的“增一分别法门”,毗昙体系中的概念,按其意义而加以分类,依次排列为一法、二法、三法之数,称增一分别。

安译佛典中,重要的有《安般守意经》和《阴持入经》。

《安般守意经》属禅法类经,所重的禅修法门是数息观。“安般”之意,是指意守出呼入吸之气,“安名为出息,般名为入息。念息不离,是名为安般”(《安般守意经》卷上)。“守意”实际上是对“安般”概念的意译,指念呼吸出入,数息。因此可以称其为数息观,它主要对治多念之心。数息观的具体修行方法分为十个阶段,“谓数息、相随、止、观、还、净、四谛”(同上)。这称为“十黠”,即十种智慧。前面的六种,康僧会归纳为六事四禅,四禅是指六事中的前四事。六事也与三十七道品相配合,数息为四意止,相随为四意断,止为四神足念,观为五根五力,还为七觉意,净为八行。所言四谛,是指识苦、弃习、知尽、行道(后译为苦、集、灭、道)。

《阴持入经》是毗昙类经,以阴(后译为“蕴”)、持(后译为“界”)、入三科组织,阐述了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苦谛四行相(非常、苦、空、非身)、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

中国佛教史上常以“文”、“质”两字来评论早期诸家译述,安译则偏于质,即重直译,道安云,“世高所出,贵本不饰”(《大十二门经序》,《出三藏记集》卷六)。史家慧皎云,安译“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安世高传》,《高僧传》卷一)。安译质朴,虽然不乏晦涩之处,且也存在着译、释不分的情形,但表述大致准确精当。所译尤以《安般守意经》影响最大。

从安世高受业者,有南阳韩林、颍川皮业、会稽陈慧等人。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