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走进登封 少林功夫 少林传说 正文
少林功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郑州晚报  时间:2021-09-29 10:42:39  

少林武功起源于古代嵩山少林寺,并因而得名。

北魏太和十九年,孝文帝为印度高僧跋陀在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印度高僧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传授佛教的禅宗,面壁9年,静坐修心,被尊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当年达摩终日静坐,不免筋骨疲倦,又加上在深山老林,要防野兽和严寒酷暑的侵袭,在传经时,他发现好些弟子禅坐时间久了,昏昏欲睡,精神不振。为了驱倦、防兽、健身、护寺,达摩等人仿效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锻炼身体的各种动作,编成健身活动的“活身法”传授僧人,此即为“少林拳”的雏形。

此外,达摩在空暇时间还练几手用铲、棍、剑、杖等防盗护身的动作,后人称之为达摩铲、达摩杖、达摩剑。以后,他又吸取鸟、兽、虫、鱼飞翔、腾跃之姿,发展“活身法”,创造了一套动静结合的罗汉十八手。后来经过历代僧徒们长期演练、综合、充实、提高,逐步形成一套拳术,达百余种,武术上总称“少林拳”。其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是元代少林派拳术大师白玉峰、觉远上人、李叟等人,他们精心研究少林拳法,注意拳法的整理和传授,将少林拳中的“罗汉十八手”发展为七十二手,以后又发展到一百七十三手,第一次系统地整理出一套少林拳法。

明朝民间习武风气盛行,少林功夫得以快速发展。明朝近300年间,少林寺僧人至少有6次受朝廷征调,建立功勋,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少林功夫在实战中经受了检验,确立了少林功夫在全国武术界的地位。

雍正十三年,朝廷对少林寺宗法门头体系进行了整顿。少林寺僧人虽然坚持秘密练武,但少林功夫水平及影响衰落。民国期间,少林寺进一步衰落,少林功夫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20世纪80年代后,寺院宗教生活恢复,少林功夫的价值重新被重视,少林寺年老僧人开始向年轻僧人传授少林功夫,少林功夫典籍征集、鉴定、整理、出版工作大规模展开,少林功夫得到复兴。

少林功夫是中国武术各个流派中,历史悠久,门类最多,体系很大的一个门派。据少林寺内流传下来的拳谱记载,少林功夫套路有708套,其中拳术和器械套路为552套,另外72绝技、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各类功法为156套。

少林功夫的传承严格按照师徒制度进行。这种师徒关系是少林寺传统的宗法门头制度的表现。少林寺的宗法门头制度,由13世纪曹洞宗领袖福裕禅师住持少林寺期间确立。目前,少林寺僧人传承仍基本遵守着13世纪确立的传承谱系,已经传承至“素、德、行、永、延、恒”,已历经30多代,近800年历史。

2006年5月,少林功夫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