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走进登封 少林功夫 少林传说 正文
修整少林与西鲁故事
来源:《少林史话》  时间:2015-08-20 15:17:00  

雍正(17231736年在位)以“圆明居士”自诩,他不但参与佛教内部的争论,还写了八卷《御制炼魔辨异录》,编辑《御选语录》十九卷,颇似“秉拂开堂”之人。雍正十年(1732年),贵州省平越人王士俊(字灼三)出任河东总督兼河南巡抚。十三年(1735年),他上书皇帝,建议全面修整少林寺,并绘制了规划图呈请御批。雍正十分重视此举,做了详细的批示,并着王士俊办理。御批日“至工竣后,应令何人住持,候朕谕旨,从京中派人前往。”然而,雍正的批文中有“房头僧人类多不守清规,妄行生事,为释门败种”云云,又令将门头二十五房拆毁,造于寺墙外左右两旁,颇耐人寻味。如果仅仅是寺僧破戒违律,何以会让皇帝咬牙切齿?雍正在这年八月驾崩,乾隆承袭大统。但修整少林寺的九千两白银还是拨下来了。具体负责工程的是一批大小官员,有河南府的刘守、谢伟,渑池县巡检王钟,巩县典史钱历,洛阳县丞俞孚升,永宁县典史魏炳,登封县典史金大纶,洛阳县典史严维寅,偃师县丞陆送华等等。这次大规模修造,重点是两项:一是增加了“山门”;二是拆除二十五处房头住房,集中在寺院山墙东西两侧,加盖寮房。另外,对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等做了翻修。总之,乾隆初年的大修大建,奠定了今日少林寺的格局。令人痛惜的是,王士俊下令砍伐了少室山北坡的上千棵柏树。这千柏是明末无言道公率弟子干辛万苦种下的,一百三四十年来,已蓊蔚葱郁,为少林一大景观。岂料王士俊一声令下,斩伐一空,少室山阴顿成秃山野岭。嘉庆十六年(1811年),清政府在广西东兰州(今东兰县)姚大羔家查获天地会《会簿》一件。《会簿》记述了天地会创立的一段悲壮历史,这就是著名的“西鲁故事”。大意是说:少林寺僧曾帮助康熙皇帝打退“西鲁人”入侵,而未受朝廷的封赏。他们回少林寺后,却遭到奸臣陷害,寺院被焚,一百二十八位和尚大都惨死,只有十八人死里逃生。又历尽艰辛,剩下五人,走向海石连天的长沙湾口。这时,从海面上漂来自锭香炉一个。他们取来一看,香炉底上有“兴明绝清”四字,大受鼓舞,认为命不该绝,决定效法三国时刘、关、张“桃园结义”,乃歃血盟誓,结拜“天地会”,时为康熙甲寅年(1674年)七月二十五日。当此之时,又来了一位小伙子,自称姓朱名洪竹,系崇祯皇帝朱由检西官娘娘李神妃之孙。当年李自成攻打北京时,李神妃怀胎逃出京城,躲藏于伏华山,生下男儿朱洪英,后来朱洪英又生下一子,即朱洪竹。于是,少林寺五僧便共扶朱洪竹为主……就少林寺的史料而言,确确实实有几个疑点与“西鲁故事’相关连。其一,清初少林寺首任方丈彼岸海宽等人,自顺治九年至十一年的三年间(1652-1654年),大搞“天地冥阳水陆赈孤荐祖大法会”,惊动了巩县、偃师、登封三县民众。这里不但首揭“天地”一词,而且显然是为因满清入关而惨死者的亡灵祭悼,颇得民众支持。其二,清政府于顺治三年(1646年)三月曾“换给新札”,命彼岸海宽为少林寺住持。但海宽以患“足疾”为由,并未去礼部领取“新札”,一直拖到顺治十四年(1657年),十五年(1658年)春才赴任。他上堂时宣称:“一堂风冷淡千古”,心中仿佛有难言之隐。其三,彼岸海宽的弟子纯白永玉接任少林寺方丈后不久,在康熙三年(1664年)弃职北上,从此少林寺即无方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永玉弃职而走呢?其四,雍正皇帝在那件关于全面整修少林寺的奏折上御批说:“朕览图内,门头二十五房,距寺较远,零星散处,俱不在此寺之内。向来值省房头僧人,类多不守清规,妄行生事,为释门败种。今少林寺即行修建,成一丛林,即不应令此等房头散处寺外,难于稽查管束。应将所有房屋俱拆,造于寺墙之外左右两旁,作为寮房。”(1735年)雍正皇帝指责少林寺房头们“不守清规,妄行生事,为释门败种”,显然暗示了房头们有反清的言行。他下令将二十五房门头的住所悉数拆毁,以便于“稽查管束”,推测这次强行拆除行动,亦必遭到反抗,“寺院被焚”是否指门头的住所被焚?此外,“西鲁故事”中说,李神妃怀胎逃出,藏在“伏华山”。据河南省栾川县人民口传,崇帧皇帝死后,太监王承恩、太子朱慈娘等人逃出京师,隐藏于“伏牛山”之老君山下。他们化装为黄冠道士,在老君山下关公庙遗址上重修了“伏魔宫”。这又牵涉到伏牛山区的寺院与少林寺的关系问题。伏牛山区至迟在宋元时代即有佛寺之设,少林寺的古梅祖庭禅师,曾于1480年至1481年抵伏牛山,参古鑑禅伯二年;幻休常润禅师,十九岁时受具戒于伏牛山,礼坦然平公为师,炼魔三年;宝心可敬禅师(?-1488),至伏牛山养道六年。明代万历年间人王士《广志绎》一文说“伏牛山在嵩县,深谷大壑之中数百里。中原战争兵燹所不及,故缁流衲子多居之。加以云水游僧,动辄千百为群。至其山者如八佛国,呗声梵响,别自一乾坤也……少林则方丈游僧至者,守此戒,是称禅林。本寺僧则啜酒啖肉,习武教艺,止识拳棍,不知棒喝!”由此推测,大约在嘉靖前后,伏牛山佛寺已归属少林寺的曹洞宗派。《明史兵志》称,少林、伏牛、五台皆有僧兵,亦可知王士性记述属实。天地会《会簿》中所讲的少林寺僧,也可能指的是少林寺分寺——伏牛山寺的僧人。他们与老君山黄道联系,那就更为方便了,因为他们同在伏牛山中。至于天地会的领袖人物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汇聚于“海石连天”的福建沿海,那也是很自然的事。因为这里是反清势力最强的地方,既有“朱三太子”活跃于浙江东部沿海,又有台湾可为退路。而清军全部控制福建省则是三年后(1677年)的事。传说中的“朱洪英”假如指的是朱慈娘,这年他应是四十六岁;传说中的“朱洪竹”假如指的是朱慈娘之子,也应是二十至二十五岁的青年人了。天地会秘史至今真相不明,但天地会与少林寺的关系,似有蛛丝马迹可寻。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