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走进登封 少林功夫 少林传说 正文
室树芳莲
来源:《少林史话》  时间:2015-08-20 15:17:00  

彼岸海宽自认是少林寺中兴一派之祖,因此定下了一百二十字派,即“觉海永洪,宣授传宗…”不过,这在清代少林寺并未完全实行。只查到一位纯白永玉,1664年以前曾任少林寺住持,应是海宽的法子。海宽于康熙五年(1666年)去世。大约在顺治末年(1661年),他的方丈职位已交由纯白永玉执掌。永玉俗姓李氏,河南省唐县(今唐河县)人,披剃于少林寺海宽和尚。大约在1661年至1664年间为少林寺住持。康熙三年(1664年)秋,他离开少林寺,参学天下,远涉燕山。再栖涿州南关药王禅院,讲经说法,后主持香树庵。永玉在香树庵,兼传曹洞宗与贤首宗(华严宗),至立碑时(1672年)仍健在,其后不知所终。考察少林寺史料可知,海宽一系并未在少林寺扎根传嗣,只有福裕及正道两系在弘传。康熙五年,海宽去世,少林寺便进入了群僧无首的状态。康熙(1662-1723年在位)一代雄杰,又善文墨。他下江南,幸五台,为寺院题写匾榜多至千余。康熙未曾到过嵩山少林寺。但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他为少林寺写了两方匾额。一方是“少林寺”,原悬挂于天王殿门外,后移于山门之上,另一方是“宝树芳莲”,原高悬于大雄宝殿,清末毁于兵火,康熙十二年(1673年),少林寺有整修初祖庵之举。这年春天,北直隶河间府青县居士赵光祖等人,结社往湖北武当山进香,特来拜谒初祖庵。明末时,初祖庵即只剩二三僧人,战乱时逃亡,无人居住者数年,至清初,已是一片“荆莽蔽天,藤萝塞户”的残破景象。康熙八年(1669年),才有寿缘及福缘二僧来此发心整理。福缘和尚法名祖善,字青年;寿缘和尚法名祖定,字礼如,二人都是微妙玄通的弟子。康熙十三年时,祖善做了初祖庵的住持。赵光祖等人于十二年冬天送来“脱纱造”(即夹纻像)菩提达摩圣像一尊,绣幡四首,并捐资整修了初祖庵。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河南官员张思明陪侍户部右侍郎鄂尔多祭中岳庙,顺道入少林寺,见寺“久经劫火,法堂草长,宗徒雨散”,便发动一批官员捐俸,于次年修整了白衣大士殿。张思明说:“瞿昙之教,岂非补王政之不及,佐吏治之难施者欤!”同时,福缘祖善还监修了孔雀明王殿。白衣大士殿修葺后,又有了塑像之举。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由“焚修冠带住持”、千佛殿的负责人净升率领徒子玄奏、玄泰、玄臻,徒孙祖慧、祖云、祖依、祖荣、祖意等人恭塑“送子观音圣像”。他们聘请名匠万相明负责塑像事宜,用了五个月的时间,恭塑完毕。据说这大士像“现雪农之瑞像,结抱送之妙容。香花珠络,光照大干”。可惜此像今已无存。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