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走进登封 少林功夫 少林传说 正文
面壁兰若——修建初庵
来源:《少林史话》  时间:2017-02-15 10:37:00  

今巩县宋陵共有七帝八陵。七帝陵是:宋太祖永昌陵、宋太宗永熙陵、宋真宗永定陵、宋仁宗永昭陵、宋英宗永厚陵、宋神宗永裕陵、宋哲宗永泰陵,宋微宗和宋钦宗被金人俘掠北去,而宋太祖葬其父赵宏殷于永安陵。宋代皇帝在巩县大修陵寝,困守陵的需要,于景德四年(1007年)割堰师、登封、巩县各一部成立了“永安县”。当时少林寺及其下院永庆寺(在今偃师县缑氏镇)均属永安县地界。在永庆寺旧址出土的《永泰陵採石记碑》,立于宋元符三年(1100年)。碑文说:自三年二月十日至五月十一日,取大小石二万七千六百余块,抽用民役、兵匠九千七百四十四人,调用各县民佚五百余人以运巨石。据《开封府题名记》记载,当时吴居厚以龙图阁学士权知哲宗“山陵桥道顿递使”,自元符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至次年七月,八月回京师。这时候,登封县令楼异向吴居厚请求以修永泰陵的余力创修“面壁兰若”,获准后,就在少林寺西北一公里处兴建了俗称“初祖庵”的寺庙。由于菩提达摩没有住过少林寺,所以就在少林寺外另设初祖庵,以应“革律为禅”后对禅祖的崇拜;但这座初祖庵归少林寺管理,所以二者又合而为一。久而久之,人们便称少林寺为禅宗祖庭了。楼异是明州奉化(今浙江省奉化县)人,进士高第,先后在汾州、京师、泗州、秀州、随州做官,晚年任明州知州、平江府知府。他任登封令的事却不见于他的传记《宋史》卷三五四)。现在的初祖庵以南北方向为主轴,布列有山门、大殿及千佛阁。千佛阁北面,原建有“面壁之塔”,不知是哪年毁去的。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面积为118平方米。屋顶为歇山式,覆以绿色琉璃瓦。殿内檐柱,共用雕花八棱石柱十二根,殿中心四柱则是“彻上露明造”十二棱柱,各柱下承以覆盆式柱础。檐柱的雕刻,则表现于室内外两面的露明部分。正门两侧的石柱上,雕刻缠枝海石榴花和种种伎乐人物。两柱正面则雕刻伎乐天人,所使用的乐器有钹、笙、排箫、琵琶、拍板等等。其它檐柱则刻出海石榴花、宝相花、牡丹花、荷花、卷草纹,间以人物、飞鸟之类。殿中心四柱高浮雕出四大神王像,顶盔披甲,手持宝剑、钺、金刚杵等法器,威猛雄伟。神王头上方刻以二龙及二金翅鸟等。神王的后部,则刻以龙云、双凤等图样。四柱之间的须弥座佛坛,上面供奉菩提达摩像,两厢侍立四人,即慧可、僧粲、道信、弘忍。须弥座的“束腰”部分各面均有雕饰。正面及两侧面是狮子、狮子滚绣球、卷草纹等。背面的浮雕堪称是一幅风俗画卷。背景是层峦叠嶂的连绵群山,东端有宝塔及殿堂半隐半现,表现一座寺院。寺旁一株古树,二鸟盘旋于其旁。西边山间有人牵着毛驴在行脚,有沙门负经卷而行。小河中船夫撑船而行,小桥上行旅者悠然漫步。还有樵夫负柴返家俨然少室山下、少阳桥边的少林寺及农家山居图。大殿石墙基内外的石刻浮雕则以惊涛骇浪为背景,水渡中有龙、蛟、蛇、鱼、蟹、龟、螺、蛙、海马、人头鱼等水族、有罗汉骑鹿游海、柱杖罗汉观海以及童子、武士渡海等等形象,还有天天官拜谒图等等。初祖庵大殿内外的石雕是北宋末年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殿堂,也是官式雕刻的代表作。依《营造法式》一书,这大殿只是一座“享亭”。北宋的《营造法式》是官修的一部建筑规范性专著,由“将作监”编修,成书于元祐六年(1091年),此后由李诚再加修订,元符三年(1100年)完成,崇宁二年(1103年)颁布。初祖庵最初应是木构建筑,故史载“官民同役,一朝而具”;大约在1125年冬至1126年间改由石柱建成。证据是大殿内前列东柱的上部保留了一则题记,写的是:“广南东路韶州仁化县(今广东省仁化县)潼阳乡乌珠经堂村居奉佛弟子刘善,恭谨施此柱一条…大宋宣和七年(1125年)佛成道日焚香书。”据金代李纯甫《重修面壁庵记》可知,在金兴定四年(1220年)初祖庵又搞了一次大修。主持者是少林禅寺住持东林志隆禅师。功德主有山东日照的了居士王知非、刘菩萨及诸道人等。现在大殿北面的东、西各有一亭,为清代所建。西亭壁间砌石刻两方,即李纯甫撰《重修面壁庵记》及《新修雪庭西舍记》(兴定六年立石),是初祖庵中最有史料价值的石刻。初祖庵其它重要碑刻还有:《达摩颂碑》,由黄庭坚(1045-1105)书颂一则。《达摩面壁之庵碑》,蔡卞书。《达摩壁观图碑》,明成化二年(1466年)三月立。碑阴刻《佛顶尊胜陀罗尼咒》。《重修初祖庵大殿干佛阁并山门碑记》,清咸丰八年(1858年)八月立。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