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走进登封 少林功夫 少林传说 正文
三祖庵前竹林寺
来源:登封市人民政府  时间:2020-10-23 09:10:00  

 沿号称“天下第一塔”的嵩岳寺塔(俗称大塔寺塔)北行,约3里许,在两岭围拱双沟交汇的地方有一座古庙,这便是三祖庵。考察队来到此处,与庵主张长灵和考察队向导大塔寺村何小兰进行了座谈。

三祖庵东西山岭环抱,林木茂密,左右两条小河,久旱不干,长年流水淙淙。东南一岭之隔,便是法王寺,岭东北是白塔沟。在这河水中常能见到游动的娃娃鱼。三祖庵西有郎观庵,东有白莲庵,行者潭,罗汉泉,北依独秀峰,峰下有罗汉洞,风景秀丽,可谓天界仙风。清代诗人郜〓在《三祖庵》诗中写道:〖HTK〗“禅寺横林际,白云拥翠深;曙烟留碧草,朝日上遥岑;僧话残碑古,鸟啼若竹阴;最怜幽径里,清馨响余音。”

三祖庵相传为禅宗三祖僧灿剃度之处,一说为竹林寺升天后的遗址。庵院占地约1000多平方米,庵前有碑数通。其中一碑为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九月初五日住持嗣祖沙门道兴重修三祖庵而立,登封县僧会官兼峻极寺开山嗣祖沙门宝岩惠侣撰文,少林禅寺沙门金台文颜书丹。碑文称:“隋文帝仁寿三年(公元603年)三祖僧灿镜智大师,适往湘潭而经过少林也,爱其西山壁立,一水玉横,登〓岣嵝,矗矗嵯峨,怪木奇卉,索口蜿径,幅池隐隐,贻不可旷,遂卓石辟榛芜而开山始也。”另据碑载,三祖庵原有山门、大殿、钟楼等。其中一幢明三暗五的大殿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三年前这个大殿被庵主张水灵等人筹资修复。庵前有一棵巨大的银杏树,粗3米,高15米,由于年代久远,树已空心,常有人在树洞中玩火,但树依然生长旺盛,果实累累。庵院东有七级四角空心砖塔一座,高约8米,塔檐迭出,塔前有石雕龛门,门上周围线雕图案,中刻“临济下第二十五世嗣祖无住兴公之塔”,塔额已失。此塔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在三祖庵东北20米处的两块平整的石头上分别刻有“三花洞天”和“浣溪”等字样,由于年代久远,其它的字已剥蚀或被毁,刻于何时不详。有关人士认为“三花洞天”石下可能有洞或石屋,但还有待发掘。

考察队员下山后经过走访多人,查阅史料,听传说故事,方知三祖庵是竹林寺的遗址。据唐书记载:唐时蜀僧法藏游嵩山,路逢梵僧,附书于竹林上座,且曰:“是寺随机应缘,隐观不常,但到嵩岳寺入石门,登逍遥谷望之,乃山腹地。”另据《嵩书》载:“嵩岳山崖之下,唐时有蜀僧法藏,曾于其地见圣竹林寺出现。”考察队员在三祖庵东还发现了古时遗存而今生长着的竹子。而一说竹林寺在少姨庙显得有点牵强。在这里的银杏树下乘凉时,向导何小兰和一位上山的香客给考察队讲述了竹林寺升天的传说以及三祖庵的来历。

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嵩山脚下有个叫保童的青年小伙儿,自小父母双亡,流浪街头,靠乞讨度日。6岁那年保童被当地一个叫田运福的大户人家领进家里。田家可怜保童的不幸遭遇,并管其吃住。常言说穷家的孩子早当家,保童聪明懂事又勤快,在田家很受宠。但时间长了却招来下人的嫉妒。田家念保童年小可怜,便交给他一头牛犊,让他到山上放牛,少与别人接触,免得招惹是非。

保童在嵩山上放牛,除晚上赶牛回家外,白天带着干粮,整日以牛为伴,牛成了他的好朋友。下山时他骑在牛背上,到山上后他让牛在山上随便吃草,自己攀崖爬树满山跑。日头快落山时,保童才翻身骑在牛背上回家。

一日,保童放牛来到竹林寺后的独秀峰下,中午在山半崖下一个石洞里吃干粮,忽然发现洞口有一巨大的何首乌叶子就要枯萎了。这棵何首乌是怎么了呢?懂事的小保童见此情景就联想到了自己,大有同命相怜的感受。他想这棵何首乌给自己一样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生命奄奄一息。自己被人救了,这棵何首乌谁来救呢?想到此,他决定要救这棵何首乌。于是他来到山下,用草帽盛水再用衣服包着提到山上来浇这棵何首乌。自此他每天都来这里放牛,每天都要带水来浇这棵何首乌。时间一长,这棵何首乌的叶子逐渐变绿,又旺盛起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棵何首乌在保童的浇灌下越长越茂盛,枝藤遮住了半架山。保童也由一个小小的放牛娃长成了憨厚、诚实、英俊的大小伙子。

这一日中午,保童给何首乌浇罢水,在山洞内休息,洞外天气酷热,洞内凉爽,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保童在睡梦中忽然听到一女子在唱歌:“寺院一头牛,二人抬木头;只要一滴水,冲昏女娇流……”

歌声委婉动听,响彻山谷。保童被歌声惊醒,急忙坐起,但见对面不远处的山林中,一位美貌女子,双手轻拉树枝,正朝他微笑。保童揉揉双眼,定睛再看,这位女子的貌相真是粉面含春微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保童想,在深山老林中,那来如此美貌女子呢?谁知这时,这位女子缓步向他走来,问道:“公子,可好!”不问则还罢了,这一问却问得保童不知所措,羞怯无比,好半天才壮起胆子问道:“这位姑娘姓甚名谁,家住哪里?缘何到此?”“小女子我家住在山北,姓武叫小沛;自小没父母,到此玩耍哩。”说着这位女子皱了皱弯弯的柳叶眉,说:“我知道公子也是个苦命人,我俩可是同命相怜呀!”

“你怎知道我的身世?”保童惊奇地问。

小沛说:“我早听人说到你了。再说我已在此数日,你的为人我全都知道。你心地善良,待人诚实,在山上放牛清静自在。不过,我想和你一起放牛。”她羞涩地扭过头。

“放牛得爬山上崖,你一个弱女子怎能干这。”

“我还想……”小沛不好意思地说。

“还想什么?”保童再问。

“我想和你……和你成婚,你放牛、耕地,我可在家织布做饭呀。”说着转身双手捂住了绯红的双颊。

保童听后有点喜不自禁,但还是说:“我自己还无家可归,哪能成家,我是个放牛娃,岂不委屈了你?”

小沛打断他的话说:“你莫非嫌我丑陋,不守妇道?今日你若不从,我就无颜见人,不如一死……”说着就要头朝山崖撞去。保童慌忙上前拉住小沛的胳膊,两人紧紧拥抱在了一起……

自那天以后,保童一如往常,天天到独秀峰下放牛,天天给何首乌浇水,天天和小沛姑娘约会。两人一见钟情相互吐露爱恋之情,如胶似漆,难解难分。这样时间久了却被田家夫人看出了破绽,发现保童每天出门带的干粮吃不完捎回来,回家后也很少吃饭,而且面黄肌瘦,无精打采。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田家忙找大夫给保童看病抓药,但吃药仍不见效果。无奈之下,田运福便把竹林寺的老和尚请来给保童驱邪治病。老和尚来到保童跟前,双手合十,诵经祈祷,继而舞起禅杖,呜呜生风。老和尚收住禅杖,用禅杖捣地如山响,再见他忽而怒目圆睁,口中说道:“阿弥陀佛,此乃妖魔作怪,吸人精灵,害人性命,你所见所闻要细细说来,老纳方可驱逐邪恶,普渡众生。”

老和尚阴阳怪气的话,使保童胆颤心惊,魂飞魄散。保童在众人的追逼下,不得不说实情。

老和尚听罢,说道:“那女子所唱之歌,寺院一头牛乃是一个‘特’字;二人抬木头是个‘来’字;只要一滴水是个‘求’字;冲昏女娇流是个‘婚’,这四个字合起来就是‘特来求婚’,所言姓名和住址纯属谎言……”说完便拉田运福到门外,说:“我观小施主是色迷心窍,如若女妖不除,后患无穷,恐怕还要害了他的性命。我这里有一个红线团儿,他们两个见面时,用针把线头穿到女子的衣服上,我自有除妖的道理,善哉、善哉。”

田运福得知保童中了邪魔,好生了得。就对保童千叮咛万嘱托,让她将线系在女子身上,不可怠慢。保童拗不过,才勉强答应。

第二天,保童放牛回来,就与田运福到竹林寺给老和尚说了。当天夜里老和尚率领小和尚们提着灯笼火把,到竹林寺后山寻找红线的踪迹。最后在一棵巨大的何首乌根部不见了红线。

老和尚断定女妖就藏于此。于是,便用斩妖剑刺在何首乌藤的中心,命小和尚们在此挖土斩妖。整整挖了七七四十九天,才挖出了一个和人一样大的何首乌。老和尚见此,手捻胡须道:“阿弥陀佛,此乃千年参,万年乌也,万年乌妖,化为女子,祸害人间,此妖不除,怎还了得,将其抬入寺中,用锅蒸煮,妖气即灭。”

回寺后,寺僧们便生着大火,把何首乌放在大锅内煮起来。就在这时,登封县衙来人说县太爷有事要请老和尚到县衙一趟。老和尚就匆匆离寺而去。临行前交待小和尚,他不回来不要乱动何首乌。

谁知,当老和尚走后半个时辰,有个小和尚掀开锅盖拿出一块何首乌品尝。一尝,便说真香,于是这个也尝,那个也吃,不一会工夫,整个何首乌被尝了个净光,剩下一锅何首乌汤了。这时有小和尚说:“师傅回来了!”众和尚们慌了手脚,其中一个小和尚急中生智,说:“干脆咱们把锅里的汤给倒了,盖上锅盖只管烧火,师傅若问,咱就说,大火把何首乌煮化了,锅烧干了。”小和尚们听后,都异口同声说:“中!”于是小和尚们抬起锅,顺着寺院的院墙根倒了一圈,才将汤倒完,因为倒在别处怕师傅发现。

再说保童多日来回家叫他养病,不让他出门放牛,对所有发生的事全然不知。这一天,他听到田运福在给家人说,山上的何首乌被挖,已被竹林寺和尚们给抬走。保童很伤心,就到竹林寺找老和尚说理。

就在保童走进竹林寺,也是小和尚们刚倒完何首乌汤之时。突然,一团乌云罩住了寺院,说是迟,那时快,整个竹林寺便摇摇晃晃,在薄云的轻托下,慢慢离开了地面,向天空飘去,越飘越高,越飘越小,直至最后什么也看不见了。保童自然也随竹林寺一块升天而去。

竹林寺升天时,老和尚已经回来。他眼见自己辛苦建的寺院已升天而去,不由举着双手高声大喊:“我的寺院,还我的寺院……”直到寺院看不见时,他还在喊。这时,突然观音菩萨站立云头说:“保童与小沛乃恩德相报,良缘天成,你不必多管,竹林寺升天,此乃劫数;你可另寻佛缘建寺去吧。”说罢即不见踪影。

保童升天后,陪伴着小沛育何首乌种子,撒遍天下。何首乌能治百病,是人间解除病灾的良药。后来嵩山一带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保童保童福不浅,整日放牛到嵩山;天赐良缘成好事,哪知花子能成仙;谁叫和尚管闲事,飞了竹林丢寺院。”

相传,竹林寺升天时,已到了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当时孝文帝安置印度高僧跋陀,实现跋陀大师“龙虎相亲地,如来身下边,睡莲花心内,轩辕古道前”而建寺院的愿望,便让跋陀来到嵩山选择寺址。一日,他登上少室山连天峰,正在寻找嵩山的风水宝地,突然看到一座红墙绿瓦,金碧辉煌的寺院--竹林寺,向他的头顶徐徐飘来。他在此看到了竹林寺升天的全过程。当竹林寺升天不见踪影时,天上的云头内却站着一老一少两个道人正在对话,跋陀便细听起来。小道童问老道:“师傅,竹林寺升到天上来了,地下还有佛寺吗?”

老道笑着答:“地上哪能没有寺院,天上‘竹林’,地下‘少林’吗。”

 小道童再问:“地上的少林寺在哪里呢?”

 老道用手一指答:“你看就在少室山北的五乳峰下。”跋陀顺着老道的手往下看,果见一座绿林掩映,殿宇金壁辉煌,分七进院落的寺院出现在五乳峰下。但随着两人的消失,这座寺院也不见了踪影。于是跋陀就奏明孝文帝,在五乳峰下创建了少林寺。这便是天上“竹林”,地下“少林”的来历。

 在竹林寺升天百年后的隋文帝仁寿三年(公元603年),少林寺禅宗三祖僧灿,在竹林寺遗址上建寺。并经常到此隐居坐禅,或给弟子讲经说法。人称这里叫三祖庵。一说,三祖僧灿一生大部分在南方大兴善寺、宝莲寺等寺院活动,很少到少林寺,少林禅宗弟子盼望三祖僧灿早日回少林,便在竹林寺遗址上建三祖庵,以盼三祖早日回少林;另说,佛教传入中国,是从摄摩腾和竺法兰建法王寺而始,这两位高僧可分别称中国佛教一祖,二祖,他们的弟子可叫三祖,三祖庵是摄摩腾、竺法兰的女弟子在竹林寺遗址上建庵,故叫三祖庵。但不论怎样说,三祖庵的名字却一直沿用至今。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