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走进登封 少林功夫 少林传说 正文
佛法复兴与菩萨僭
来源:《少林史话》  时间:2015-09-22 11:00:00  

大象二年复法的时候,少林寺(当时名为“陟岵寺”设置了“菩萨僧”(即带发修行)一百二十位,被选人的都是那些道德品行卓越的人,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慧远、洪遵、灵干智嶷等。大象二年到少林寺的“菩萨僧”慧远(522-592),是法上沙门统的高足。当年慧远在邺城受具足戒的时候,慧光大师的“十大弟子”都出席充任“三师七证”,荣耀之极。周武帝灭佛、道前的一次廷辩上,慧远神气蒐然,辞色无挠,与周武帝直接抗辩,把皇帝气得双目直观,勃然大怒。有人趁机提出要把慧远“粉其身骨,煮以鼎镬”。此后慧远到汲县霖落山(在今汲县两北约二十五公里)隐居,诵《法华》《维摩》各一千遍,并坐禅数息,也曾向僧稠大师求教禅学。到了少林寺的慧远,大讲经论,广开法席。听讲的常多达千人。《地持》、《十地》、《华严》、《涅槃》、《维摩》、《法华》、《胜鬘》等经,他都讲得很有条理、很透辟,闻者倾倒。公元581年,隋朝建立。隋文帝(581-604年在位)正是大象二年支持复法的前北周丞相杨坚。隋文帝开始有步骤地推行复兴佛教的政策。开皇九年,隋灭南朝陈国,完成了统一霸业,十年(590年)就剃度了僧侣五十万人。十一年(591年),隋文帝下诏,说:“朕位在人王,绍隆三宝,永肓至理,弘闻大乘。”隋文帝的几个儿子,太子杨勇、次子晋王杨广、三子秦王杨俊、四子汉王杨谅、五子蜀王杨秀,也全都崇奉佛教。隋文帝还在仁寿年间(601-604年),三次下令,要天下百余州立塔用来藏舍利,即著名的“仁寿舍利”。这时,慧远被授予“洛州沙门都维那”。他在洛阳开讲,门庭若市,声震朝廷。慧远是被召入西京长安的“六大德”之一。这“六大德”包括:少林寺慧远、洪遵;魏郡慧藏,清河僧休,系菩提流支的法孙;济阳宝镇;太原昙迁,系慧光的法孙。开皇十二年(592年)春,朝廷命慧远主持东京洛阳的“翻经馆”,而同年的六月二十四日,慧远去世。慧远最有趣的故事就是“白鹅听经”。相传他在家乡高都(山西省晋城)清化寺时养过一只鹅。这鹅每当慧远讲经之时,就站在角落里听讲,人们并不在意,就这样,它一直听了二十年。后来慧远住长安静影寺,这只鹅在清化寺走廊里昼夜呜叫,僧人们不得安宁,很是讨厌。但那是大师养的鹅,拿它没有办法。不久,有僧人要去长安办事,干脆把这只鹅捎上,免得留在寺里乱叫。僧人到了静影寺大门口,便把这鹅放了出来。鹅直奔慧远僧房,欢欣跳跃不止。此后它仍去听讲经说法,闻钟声而入,绝不迟到早退。但在“布萨日”(初一、十五,集众僧说戒法的日子),虽鸣钟集众,它也不入大殿,好像知道自己的身份,不宜进入似的。在慧远去世的前三周,这只鹅天天哀叫,不肯入堂。真是不可思议!慧远的好朋友洪遵(530-608),专重律部,在隋代被推为“讲律众主”,著有《大纯钞》五卷,用通律典。法砺、道宣等人,都是他的法裔。大约在550年至552年之间,洪遵八少林寺,师从慧光的弟子道云,学“四分律要”及“华严大论”,参扣关户,涣然大明。后来洪遵北上邺城,义曾隐居在白鹿山。大象二年,洪遵再八少林寺,成为一百-十位菩萨僧之一。开皇七年(587年),奉敕人长安,为“六大德”之一。少林寺菩萨僧中,还有一位灵干(535-612),善讲《华严》、《十地》。他住少林寺七年(580587年),虽蒙厚供,而形同俗侣。开皇三年(583年),灵干在洛阳城南净土寺落采(剃度)。这净土寺,就是玄奘出家的地方。后来他受诏八长安(587年),住在大兴善寺,仁寿三年(603年),灵干成为该寺的寺主。他还依经本作莲花藏世界海观、弥勒天宫观。同年,灵干“受敕送舍利于洛州”,在“汉王寺”置塔。这是一座十五级密檐方塔,高约40米,挺拔俊秀,现在依然矗立在一大片与山坡相连的开阔地带。洛州的“汉王寺”就是现在登封县嵩山玉柱峰下的“法王寺”。这座寺院的功德主原来是隋炀帝的弟弟汉王杨谅。后来他举兵叛乱,成了逆臣贼子,人们因此避口不谈这段因缘了,“汉王寺”也更名为了“法王寺”。慧远有一位弟子智嶷,也是少林寺一百二十位菩萨僧之一。智嶷俗姓康,本是中亚康居国的后代,他二十四岁时入少林寺,依慧远为师,学习《十地》及《涅槃》等经论,后入关中,住静法寺。隋仁寿年间(601-604年)奉敕去瓜州(甘肃敦煌)崇教寺(莫高窟)下葬舍利。隋文帝之后,隋炀帝尤其笃信佛教。隋代的历史虽只有三十多年,却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繁荣期。这期间,少林寺得以恢复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