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书院: 中国古建筑、教育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
来源:郑州晚报  时间:2021-04-29 10:31:00  

在岁月的长河里,嵩山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着丰厚滋养。2010年,由嵩山地区8处11项历史建筑组成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第34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收入《世界遗产名录》,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为更好地弘扬、传承嵩山文化,本报推出专题报道《走近“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让我们一起来慢慢领略这些人类瑰宝的魅力吧。

中国古人讲求诗礼传家,无论哪朝哪代都把读书看作一等一的大事,于是在千百年的历史流转中承载着文明和思想火花的书院教育也应运而生。嵩阳书院作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登封市境内,背依嵩山主峰峻极峰,面对流水潺潺的双溪河,两侧峰峦环拱,院内古柏参天,环境古幽,清雅静谧,嵩阳书院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和理学发源地而闻名于世,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嵩阳书院在历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场所,但时间最长、最有名气的是作为儒教圣地。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起初叫嵩阳寺,是佛教寺院。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6年)改名为嵩阳观,成为道教活动场所。唐高宗两次访问当时的著名道士潘师正,都以嵩阳观为行宫。

五代后唐清泰年间,进士庞式及舒元等曾在嵩阳观聚众讲学,后周时改为太乙书院,成为儒学活动中心。

宋初更名为太室书院,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重修太室书院时赐名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北宋鼎盛时期,儒学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曾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成为北宋四大书院(四大书院是指:河南睢州的应天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之一。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吕诲、李纲等曾在此讲学。嵩阳书院也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

金代时改名为承天宫。明朝侯泰重修书院时复名嵩阳书院,并建二程祠,清代叶封与耿介又重新修缮,使书院再次复兴。耿介曾亲自执教,传经授业,成绩显著。自清朝乾隆后期,嵩阳书院日趋衰落。

20世纪80年代以后,嵩阳书院成为中外游客的旅游胜地。现在的嵩阳书院经多次增建修补,基本保持了清代的建筑布局,占地面积9984平方米。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廊庑俱全,共有古建筑26座108间,多为硬山滚灰筒瓦房。

书院的建筑布局,与其三项职责——“讲学、供祀、藏书”是密切相关的。

殿内正中有孔子塑像,东西有孔子四大弟子的画像石碑,东为颜回和曾子,西为子思和孟子。

讲堂是书院的主要建筑,正房三间,是理学大师程颢、程颐讲学的地方。内部陈列的有教学用具、二程(程颢、程颐)讲学图等。这里也是著名的“程门立雪”故事的发生地。

泮池位于讲堂后面,池上有一青石拱桥。因孔子故乡在山东曲阜的泮水之滨,泮池的建筑便成了古代高等学府的象征,儒生考中秀才后才称“入泮”,要举行绕池一周的仪式,然后再去先圣殿拜孔子圣像。

道统是指儒家传道的地方,祠内陈列有帝尧、大禹和周公的半身塑像,像后悬挂“帝尧巡狩嵩山”“大禹嵩山治水”“周公阳城测景(影)”三幅大型彩色图画。

书院的道统祠和先圣殿,都是供祭祀用的,通过祭祀活动,表达对古代圣贤的纪念,激发师生忠君爱国的情感。

藏书楼是嵩阳书院现存最后一进建筑,是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卷棚硬山顶阁楼式建筑,是书院珍藏书籍之所。现楼内陈列有清代存书,共计57册,其他文物展品数十件。嵩阳书院在清代藏书曾多达86万册。

嵩阳书院的建制古朴雅致,大方不俗,布局严谨的建筑群,反映了“礼乐相成”的儒家思想,从总体建筑格局到每座单体建筑,都遵循礼教的秩序。嵩阳书院也因其独特的儒学教育建筑性质被称为研究中国古建筑、教育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