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嵩阳书院
来源:嵩山志  时间:2013-03-14 17:19:00  

金元两代,因为汉人儒士反抗外侵民族情绪强烈,因而孔孟之道、程朱理学遭冷落,嵩阳书院受到严格控制。金朝大定年间(1161—1189年),嵩阳书院改名承天宫,又成了道教场所。这种情况延续了百余年之久。直到明朝嘉靖五至十年(1526—1531年),登封县令侯泰奉朝廷旨意,重建嵩阳书院,改私立为官办。学道王尚絅聘请教师、招收学生,知县定期到院测试教学成绩。省督学也不定期来院考察教学,实行奖优罚劣,对教学成绩达不到标准要求者,分别降低知县和教谕的薪奉。由于官府重视,教学成绩十分显著,一批有学识、有才干的优秀人才相继而出。少卿焦子春、知府崔应科、巡抚刘景耀、兵部车驾使常克念等,皆出于嵩阳书院。明朝末年,嵩阳书院毁于兵火,教学一度停止。

清朝初年,嵩阳书院因历史上有很高的声望,加之地方官员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名儒耿介坐镇主持嵩阳书院教坛,先后相邀当时中州名流学者,诸如睢州汤斌(翰林)、中牟冉觐祖(进士)、襄城李耒章(举人)、柘城窦克勤等到嵩阳讲学,嵩阳书院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

耿介的学术思想,完全属于二程、朱熹体系,程氏为学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朱熹主张“穷理以致其知,反射以践其实。”而(耿介)学宗亦“以主敬为宗,以正心诚意为本,以识天理为要。”

林尧英在《嵩阳书院学记》中说:“盖先生(耿介)于程朱之学,身体力行,积有岁月,与睢阳汤孔伯,上蔡张仲诚两先生往来切劘,一时中原人士喁喁然乡风,先生本二程朱子训,俾洛士闻之,又欲与闽之士共闻,推而广之,以达之天下。”

耿介承受程朱的教导身体力行,使中原人士知道,进而使闽中人士知道,甚而使天下之民都能知道而力行之。

嵩阳书院,学风很盛,四方求学者,不远千里而来。在供膳不缺,教师循循善诱下,出现了不少优秀学生,清康熙辛卯年,全省在开封选拔举人,按选取名额一县不足一人,嵩阳书院就中了五人。名儒景冬旸,就学于嵩阳书院,成绩优异,中进士后曾九任御史,官至礼部右侍郎加尚书衔。宋代理学大师程颢、程颐第23代孙程元璋(东金店乡程窑村人),从学于嵩阳书院,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乡试中举,六十年(1721年)辛卯科会进士一甲第3名(即探花),官历礼、吏、兵三部侍郎。乾隆元年(1736年),任丙辰科殿试读卷官,次年(1737年),再任丁巳科殿试读卷官。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除科举制度。次年(1905年),终止书院教育体制,嵩阳书院走尽了它的儒学教育历史里程。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