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岳庙:五岳之中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
来源:郑州晚报  时间:2021-04-29 10:22:00  

坐落在嵩山太室山的中岳庙,古称太室祠,始建于先秦,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中岳庙背倚黄盖峰,面对玉案山,西有望朝岭,东有牧子岗,群山环抱,布局谨严、规模宏伟,红墙黄瓦、金碧辉煌。

中岳庙总面积13万平方米,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河南省规模最巨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

中岳庙是古代祠庙建筑空间处理的优秀范例,是古代山岳崇拜的实物见证。它依山势的倾斜坡度,由南向北,由低到高,逐层组建,左右对称,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

庙院北高南低,前后高低相差37米,全长650米(合1.3华里),宽166米,面积10万多平方米,中轴建筑有七进十一层院落,中轴线东西侧有6座宫院。因其建筑主要是按照北京故宫形制重修,所以被誉为“小故宫”。

中岳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也是最高级的古代礼制建筑群之一。现保存楼、阁、宫、亭、台、廊、殿宇、碑楼等建筑400余间,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

中岳庙个体建筑殿宇形制尊卑有序、等第分明,大殿巍峨壮丽、廊庑平淡简素,共同塑造了气势不凡的建筑群。

名山第一坊原为木建牌楼,1942年改建为砖瓦结构的庑殿式牌坊,改名“中华门”。门为三孔砖券拱形门,侧门额外为“依嵩”“带颍”,内为“嵩峻”“天中”石额四方。2001年又改建为3间四柱七楼牌坊,中楼坊匾“名山第一”。两侧坊低于中楼,各有斗拱,梁柱彩绘,巍峨壮丽。

天中阁原名黄中楼,是中岳庙原来的大门,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建,为高台建筑,阁面阔五间,进深一间,高20米,重檐歇山,绿色琉璃瓦覆顶。阁下砌一座高大砖台,台中部开3个券式门洞,内装三合实榻大门。天中阁是嵩山一带众多寺庙中最为壮观的高台建筑。

中岳大殿是中岳庙最大的殿宇,又名“峻极殿”,它建筑在高台之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覆以黄琉璃瓦,高达23米,面积920平方米,前有广阔月台,雄伟辉煌。中岳大殿是中原地区一带最大的单体木构建筑,也是五岳中面积最大、规模最高的殿宇。上下檐分别施七彩斗拱,高大雄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艺术上的聪明才智。

汉翁仲在名山第一坊外神道两侧,刻于东汉,高1米许,平顶大脸,朴实庄严,虽经风雨侵蚀,但衣着服饰仍很清晰,是汉代衣着服饰的真实写照。铁人头戴平帻,身穿长袍,腰束革带,手持长矛,轮廓古朴,造型大方,是研究汉代雕刻艺术和衣着服饰的珍贵遗物。

崇圣门东有古神库,库旁立有宋代铸造的四尊“镇库将军”铁铸人像,这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守库铁人”。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铸造,是研究宋代冶铸技术珍贵的实物资料。

中岳嵩高灵庙之碑位于峻极门前东侧四角亭内,刻于北魏太延年间(435~439年),是我国道教刻立的第一通石碑,也是登封现存最早的古碑。碑高2.82米、宽0.99米、厚0.33米。碑文记载中岳庙的沿革和重修中岳庙的经过。碑额下凿有直径10厘米的圆孔,碑头线雕蟠龙围绕盘护,对研究北魏历史、道教发展和魏体书法具有很高价值。

中岳庙给人的印象是大,规模大、庙宇大、气魄大。不妨找时间带上家人,一起来看看这座嵩山脚下的“小故宫”吧。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