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道衍和嵩山佛教
来源:登封市政府办  时间:2013-03-07 13:55:00  

元朝末年,嵩山各佛寺,为维护其既得特权,联合起来,以少林寺护法菩萨紧那罗王名义,在元朝帝室的支持下,公开出面组织寺僧,镇压农民红巾军起义。后来农民起义军取得胜利,推翻元朝统治,建立大明王朝,使得嵩山佛教处于十分不利地位。但是嵩山佛教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保持明王朝统治时期长达260多年的稳定盛期。究其政治根源,一是,明太祖朱元璋早年曾为僧侣,有感于佛;二是嵩山有一批高僧能够“应天(改变政治立场,服从于明朝统治者)顺民(尽量不与农民争利)”。他们是明初的斯道道衍、雪轩道成,中后期的小山宗书、幻休常润、无言正道等。特别是斯道道衍,参与策划“靖难之役”,推动、协助明成祖朱棣成为永乐皇帝,为嵩山佛教赢得在明朝267年的稳定盛期奠定了基础。斯道道衍,至正九年(1349年)出家为僧,后到嵩山法王寺参学临济禅法。跟嵩山名道席应真学得阴阳五行术数之学。又结交著名术士袁珙,得到《周易》演算之术,成为佛道兼融的高僧。洪武年间,在南京应僧试毕回归嵩山,途经北固山,遇高僧季潭宗泐留宿。道衍赋诗言志。宗泐惊奇地说:“这哪能是佛门释子之言?异日定佐王为相。”不久,明太祖朱元璋选拔高僧为诸王子师。时已任僧录司左善世的季潭宗泐,荐道衍给朝廷。从而道衍成为宗泐高足门生。道衍在南京等待分配时,留心考察,得知燕王朱棣文武双全,以为洪武以后继承皇位者,必是此人。于是便密诣燕王,称:“大王若得我侍,我奉献白冠一顶。”燕王不解其意,问其故。道衍笑而不答,遂以食指画地,先书一白字,又在白字下面书一王字,白王二字相加成“皇”字。朱棣一见大喜,遂求太祖以道衍为师。道衍又把著名术士袁珙荐给燕王。后来,道衍和袁珙在靖难之师中,出谋划策,为燕王夺得帝位立了大功。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年号建文。朱允炆虽得帝位,但深感诸王(叔)是对他的极大威协,于是采纳齐泰、黄子澄建议,逐渐削夺诸王权力,先后有周、湘、代、岷四家藩王被诛。道衍竭力策动燕王起兵的时候,北平城黄风四起,刮的王宫檐瓦坠地。燕王以为是不祥之兆,动摇了决心。道衍和袁珙进言:“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坠者,易(移)黄(皇)也。”进一步坚定了燕王的决心,遂以“诛齐泰、黄子澄”之名,号称“靖难之师”,亲自率军南伐,而道衍始终辅佐世子留守北平,以固其本。当年十月,李景隆承隙围攻北平,道衍防守甚固,击败了来犯者。燕王攻济南三个月不下。道衍建议:“师老班师。”燕王进攻东昌,失大将张玉,朱棣意待休整以后再进军,道衍建议:“应天(南京)空虚,疾趋京师。”燕王采纳道衍意见,遂绕道进军,很快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燕王朱棣随即帝位,年号永乐,迁都北京。永乐元年(1403年),永乐皇帝论功行赏,道衍功为第一。授“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1404年)再授道衍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复其俗姓姚,名广孝。自此以后,永乐帝对僧道衍尊称“少师”而不呼其名。永乐十六年(1418年)僧道衍圆寂。永乐帝以“僧司治丧,僧礼葬之”。封“推诚协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葬房山县,永乐帝亲制神道碑志其功。僧道衍自己在嵩山没有留下遗迹遗物,但其师弟、日本国禅僧德始,为已故少林寺淳拙禅师书写的《嵩山祖庭少林禅寺淳拙禅师才公塔铭》,成了600年以后中日两国佛教友好交往的历史物证。七、四代宗师主持少林寺明朝中期,内政腐败,经济衰颓,外患严重,社会动荡,然而嵩山佛教却仍然保持着隆盛局面。这是因为嵩山佛教的主流,曹洞正宗四代大宗师住持少林寺,而且他们又都“以武参政,强兵护国”,从而得到明王朝的支持。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明朝灭亡。明世宗嘉靖皇帝和他的继承者们,从发生的一系列农民起义和云(南)贵(州)、晋(山西)、陕(西)边防危机,东南沿海倭寇猖獗中,看到少林寺僧兵在戍边、抗倭、保安方面的现实作用,深感以少林寺为代表的嵩山佛教,对巩固其封建统治政权十分有用。因此,对嵩山佛教更加重视,尤其是对少林寺住持和尚的人选和任用愈加慎重。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大举进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朝廷征调少林寺僧兵参加平倭战争。少林寺武僧月空带领30多个武艺高强的僧兵,自为部伍,开赴松江,手持铁棒,击杀倭寇甚众,最后“皆战死沙场”。时隔四年之后,嘉靖皇帝钦依释儒兼备的小山宗书为少林寺曹洞正宗第24代方丈。小山宗书大宗师,俗姓李,明正德十年(1515年)到本郡开元寺出家,礼法堂钿和尚为师,法名宗书,字大章,自号小山。十二年(1517年),他“闭关太行,三越寒暑,手书《华严经》,不食五味”。十五年(1520年),“闻少林虚白老师传授达摩心宗,志切参学,遂梦游其境,……乃依法席入室。请益切勤八载,得洞上宗风,蒙赐印可”。嘉靖九年(1530年),回本郡开元寺,省侍本师钿和尚三年,至师圆寂。十二年(1533年),到明都北京受具足戒,并静居兴德寺三年,期间,曾到天庆寺开承佛录,又到五台山推广禅宗。期满回京,“应中贵官李元善之请,去积善庵批阅藏典四年”。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静居京都宗镜庵。三十七年(1558年),“领礼部显(衔),……住持少林寺”。三十八年(1559年),在少林寺“大开法席,四方学徒,众盈五百,升堂踞座,日无虚席。嗣其法者,不可胜计”。嫡传弟子是幻休常润和禀山常忠。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回北京宗镜庵疗疾。隆庆元年(1567年)腊月十六日圆寂在北京宗镜庵,终年68岁,僧腊五十有八。灵骨一分为三,一留北京宗镜庵,一回南和开元寺,一归祖庭少林寺。分别起塔,树碑志实。碑文由明郑藩掌国事德庆王撰写,明世子朱载堉书丹。小山宗书住持嵩山少林寺十年,使“曹洞宗风复振,少林禅宗复新”,有“启后鼎新之功”。继小山宗书之后,住持嵩山少林寺的是“禅宗大宗伯幻休常润”。幻休常润大宗师,俗姓黄氏,江西进贤县人。幼年到伏牛山礼平公祝发,法名常润,字大千,自号幻休,后参少林宗师书公。得法后离开嵩山遍参诸方。明隆庆元年(1567年)小山书公圆寂以后,嵩山少林寺方丈空位七年。万历六年(1578年),神宗朱诩钧钦命幻休常润为嵩山少林寺第25代方丈,任期13年,期间于万历七年(1579年)被召住北京直接参政六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圆寂在明都北京,灵骨回归嵩山,在少林寺西起塔,由明通义大夫兵部左司郎汪道昆撰写《少林寺总持宗门润禅师塔记》碑,纪其行实。常润大宗师弘扬佛法一生,法子数以千计,其中以无言正道和大觉方念为上足。方念再传圆澄于绍兴云门山,元澄(1516—1626年),号湛然,浙江绍兴市人,幼年出家,后专事参学。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大觉方念在绍兴云门山传持嵩山曹洞禅法,圆澄往参,遂得印可、付以大法。后来也在这里聚徒说法,形成云门支系。幻休润公圆寂后,嵩山少林寺方丈空位九年。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钦依无言正道为嵩山少林寺第26代方丈。无言正道大宗师,洪都新建人,俗姓胡氏,父永泰,母杨氏,幼年到上兰寺出家,拜磷和尚为师,法名正道,字无言,自号雪居。20岁开始“遍参诸方,受戒于无尽。”后得法于嵩山少林寺润公。润公升座,正道问法:“如何是洞上家风?”润公答:“月下三花树,峰前双桂枝。”又问:“和尚还有别吗?”回答:“唯此一事实。”道公大悟,即呈偈曰:“云攒峰顶,月锁幽岩,木人抚掌,石女舒颜。”遂得印可、会以大法。无言正道大宗师住持嵩山少林寺17年,“岁行冰结,机辩泉流。或升堂普说,或入室小参,莫不摧被凝城,登之觉岸,明镜屡照而不痞,洪钟待叩而辄应。典型卓尔,清规肃然,作宾王家,名动京阙”。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无言正道圆寂,在寺南建衣冠塔,寺西起“安乐处”塔。寺院内由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钦差湖广提督学校按察司副使,前翰林院国史编修兼理浩敕起居章奏,东京讲术华亭董其昌撰书《敕赐嵩山少林寺传法住持曹洞正宗第26代嗣祖沙门无言道公雪居禅师行实碑》。无言正道法嗣众多,上足有慧喜、慧通和慧如三人。无言正道之后,嵩山少林寺方丈空位16年。明天启四年(1624年),明熹宗朱由校钦依寒灰慧喜为嵩山少林寺第27代住持。寒灰慧喜大宗师,俗姓刘,河北省满城县人,生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隆庆元年(1567年)落发披缁于鲁齐,礼升公和尚为师,朝夕勤参法雨。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谒嵩山少林寺无言道公。天启四年(1624年),“奉命入院”为嵩山少林寺第27代住持,直到明思宗崇祯十二年(1639年)圆寂在嵩山少林寺方丈任上,历时28年。寒灰慧喜住持嵩山少林寺期间,农民起义所向披靡,明王朝已是危机四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他仍如其先师们一样,继续“强兵(僧)护国(明)”,不遗余力。天启五年(1625年),即寒灰慧喜升丈的第二年,积极邀请并陪同河南巡抚程绍到嵩山检阅僧兵队伍。程绍诗兴大发,作《嵩山观武》诗一首:“暂憩招提试武僧,金国铁棒枝层层。刚强胜有降魔力,习惯轻携搏虎能。定乱策勋真正果,保邦靖世即传灯。天中缓急无劳虑,忠义毗卢演大乘。”明崇祯元年(1628年),农民起义军突破明军包围,连破河南省卢氏、宜阳等县城,势如破竹。崇祯皇帝和各地藩王、官吏豪绅们都惊惶不安,他们为了保命护家,纷纷组建地方武装,请嵩山少林寺武僧充当教师。陕州知州史纪言“出私财,募士卒,聘少室武僧训练之”。崇祯八年(1635年)十月,农民起义军夜袭陕州城,当晚史纪言的军队奉命调往外地,城内只有少数官属和少林武僧。城破史纪言由两名少林武僧护持妄图逃走,被义军抓获斩首。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嵩山南北连年大旱,灾荒严重,“人相食,父子相食”惨状目不忍睹。加之官府加派“剿饷”,官逼民反。登封李际遇、申靖邦率饥民揭竿而起,而嵩山各佛寺则公开伙同官府镇压农民起义军。崇祯十三年(1640年),农民起义军攻陷登封县城,杀知县鄢延诲,明登封政权彻底倒台。因为寒灰慧喜“护国强兵”有功,在他生前,就有明赐进士及第、江西监察御史、西京焦源溥和钦赐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兼理粮饷兵部侍郎王少采,撰书《少林寺二十七代钦依传法住持寒灰慧喜禅师碑》立于少林寺中。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