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陀开创嵩山少林寺
来源:登封市政府办  时间:2013-06-28 15:54:00  

 东汉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至北魏正平元年(451年)的380多年,佛教在嵩山虽有传播,但没有大的发展,而且又遭魏太武帝灭法打击。北魏兴安元年(452年),从魏文成帝开始,北魏诸帝大都结交禅僧,大修功德,以求福寿,更重要的是借助佛教“巡民教化”,“辅导民俗”,提高其政权的统治效能。嵩山地处中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随着北魏政治势力逐渐向南推进,佛教禅法重心在嵩山应运而生。 北魏迁都洛阳,是嵩山成为佛教禅法重心的政治因素。佛陀扇多(《魏书·释老志》称跋陀)开创少林寺,加速了嵩山成为佛教禅法重心的形成。 跋陀,天竺国人,于北魏太和初年到达北魏故都平城(今大同市)。魏孝文帝接见了他,并为他“别设禅林,凿石为龛,结徒定念,国家供给,”终于在北魏故都平城修成正果。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魏都南迁,跋陀随北魏朝廷来到新都洛阳。魏孝文帝一到洛阳,先为跋陀“复设精院,敕以居之”。但跋陀,“性喜幽栖,林谷是托。屡住嵩岳,高谢人世”。于是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年)特在嵩岳少室山阴的丛林中,为跋陀建造新的精舍。寺以地名,称少林寺。并敕命跋陀为少林寺开山寺主。从而少林寺便“四海息心之俦,闻风响会者,众恒数百。”自此,“嵩山更以禅法驰誉”。跋陀住持少林寺期间,会同另两位天竺国高僧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以少林寺为译场,译出了《十地经论》等大量佛教经典。在翻译经典过程中,跋陀的中国弟子慧光,始终是译场传语(翻译),协助跋陀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最终使译经事业得到成功。现在嵩山少林寺的“甘露台”,就是当年跋陀大师译经、传法的遗址。 跋陀在中国的弟子众多,最著名是慧光和僧稠。慧光既是地论师南道派的开创者,又是四分律宗的开山祖师。僧稠是继跋陀之后,住持少林寺、嵩岳寺,被称为“自葱岭以东,禅学之最。”后来魏孝武帝为他在怀州尚书谷,立禅室集徒传法。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