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嵩山佛教
来源:登封市人民政府  时间:2013-03-04 10:14:00  

一、十三和尚助秦王,嵩山佛教鼎盛期

北魏末年天下大乱,中国禅法重心由嵩山向外地转移 。北周建德中,武帝宇文邕,纳元嵩之说,断释老之教,嵩山佛教再遭法难。直到隋文帝,“开皇中有诏,二教初兴,四方普洽,山林学徒,归依者众。其柏谷屯地一百顷,宣赐少林寺。”嵩山佛教又有新的转机。

隋朝末年,群雄纷争。唐国公李渊在太原自立称帝,国号大唐。隋东都留守王世充也据地自立,国号大郑。王世充在伊洛河两岸,中岳嵩山南北,掠占了大量土地,直接侵害了以少林寺为代表的嵩山各个佛寺的利益,同嵩山佛寺僧众处于尖锐对立地位。唐武德三年(620年),唐高祖李渊令秦王李世民挥师伐郑,嵩山佛寺僧众自然站在唐军一边。在唐、郑决定胜负的柏谷屯会战中,形势对唐军十分不利,嵩山少林寺僧志操、惠瑒、善护、昙宗等率众以拒伪师,抗表以明大顺。执王世充侄仁则以归。使唐军转败为胜,为大唐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了大功。

本(唐)朝太宗嘉鞭其义烈,频降玺书宣慰。对参战13名和尚各有封赏,其中昙宗和尚受封为“大将军”僧。武德七年(624年),唐王朝“敕许发京寺骁悍千僧充用军伍,则僧人为帝王所利用。”同时,唐朝还给予以少林寺为代表的嵩山佛寺许多特权。于是嵩山佛教进入鼎盛时期。

二、道安国师嵩山弘扬禅法

盛唐时期,第一个在嵩山弘扬禅法的是禅宗五祖弘忍的十大弟子之一道安(《五灯会元》称慧安)国师。

道安国师,隋开皇二年(582年),生于湖北省枝江县。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寂于嵩山大会善寺,世寿127岁。他一生经历两朝八帝,受封国师,是唐代德高望重的老禅师。隋大业年间(605—618年),炀帝杨广征调大批丁夫开挖通济渠,工地上饥殍相枕,年青的道安和尚四处化缘,救济饥民,名声显露。隋炀帝屡令征调,他避而不应,潜隐太和山中。后来闻知禅宗五祖弘忍在湖北黄梅双峰山东山寺传授大乘禅法,便千里迢迢投奔黄梅。弘忍大师初见这位白发苍苍,比自己年长20岁的老僧,仍志求大法,内心十分感动,当即收为门生,但从不直呼其名,而称“老安”。

老道安参禅虔诚,不久“便得旨要”,同时,神秀和尚也在黄梅求法。弘忍大师对这两位弟子十分赞赏,常说:“予常有愿,当令一切。俱如妙门,获所安乐,学人多矣,唯秀与安,惜其才难也。……今法要当付,付此二子,吾无忧哉!”道安听说师父要把“禅要”传给他和神秀,他便顺退避位,推美于玉泉大通(神秀)。别的同学劝他应该高让名,闻坚进。他却反劝同学说:“山间树下,难可戾舍。丰石足以枕倚,香泉足以澡漱。与道而漫,不乐何求。”随之离开黄梅,云游终南山。唐高宗慕其名,屡历礼诏,他又离开终南山东行。唐麟德元年(664年),已经82岁的道安和尚来到中岳嵩山,高兴地说:“此乃吾终焉之地也。”自此,道安和尚在嵩山大会善寺传法45年。在这期间,女皇帝武则天“征(道安)至辇下,待以师礼,与秀禅师同加钦重。”唐神龙二年(706年),召道安“入禁中供养”,赐袈裟一件。神龙三年(707年),又赐摩纳,辞归嵩岳。

道安国师在嵩山弘扬禅法行实,《嵩山故道安禅师碑》有详细记载。他的弟子众多,最著名的有72人。洛阳福先寺仁俭禅师,嵩山嵩岳寺破灶堕禅师,就连南岳怀让、嵩岳元王圭、净藏亦都是先从道安数年,后才又分别再从法如、慧能的。

三、“定门之首”释法如归嵩山传法

中国佛教禅宗,从初祖菩提达摩到三祖僧灿,都是实行头陀行化,一身袈裟,一件钵盂,随缘随住。到了四祖道信时,开始聚徒定居。于是禅法之下又出现了定慧二门。“定”是指禅 定,要求参禅者在主观上要心定于一境,专心禅法。“慧”是指智慧,是说参禅者在客观上要有智慧。定慧如同禅之两手,左为定,右为慧。禅宗五祖弘忍是定慧双修,以定(焚语“三昧”)为主。弘忍的嫡传法嗣“定门之首”、禅宗六祖之一法如禅师,继道安国师之后,回到祖庭嵩山少林寺,传“三昧(定)”禅法。

释法如禅师,俗姓王氏,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出生在山西省路城县。唐永昌元年(689年)圆寂在嵩山少林寺,年仅52岁。他继承弘忍法席为“定门为首”。

唐显庆元年(656年),年仅19岁的法如就志求大法,在湖北省澧阳县,礼“游无定所”的慧明大师出家,后又经慧明大师介绍,于唐显庆六年(661年),到湖北黄梅双峰山东山寺弘忍门下,参学“三昧”禅法。弘忍一见到法如,便视其为上足,“默辨先机,即授其道,开佛密意,顿入一乘。”法如参学认真努力,很快就“数缘非缘,二种都尽,到清凉池,入空寂舍,不动真际而知万象者也。”他在弘忍门下“始终奉侍,经十六载”。唐咸亨五年(674)弘忍灭度,唐永淳二年(683年),法如禅师回到禅宗祖庭嵩山少林寺,唐垂拱二年(686年)“四海标领僧众,集少林精舍,请开禅法,再振玄纲。”

法如禅师所传禅法的详细内容,不见传世,只能从《唐中岳沙门释法如禅师行状》碑中略见一斑。碑曰:“……今唯以一法能令圣凡,同入波定,勇猛当应谛受,如人出火,不容中断。众皆屈伸壁顷,便得本心。师以一印之法,密印于众意。世界不现,则是法界。此法如空中月影,出现应度者心。子勤行之,道在其中矣!”这就是说,参禅者只要用主观去密印,便会在客观上得到“本心”,就一定能进入“法界”。

法如禅师在嵩山少林寺传法六年,时间虽短,影响很大,波及全国,长安福先寺主义福大师,亦是在得知“嵩岳法如大师,演不思义要用,特生信重,夕惕不遑。”千里迢迢来嵩山投师法如。“既至,闻如公迁谢,帐然悲愤,追践行径久之。”后来才又投神秀门下。法如禅师圆寂后,在他门下受业的沙门在少林寺东为他造塔、树碑,简略记述了法如禅师一生行状。其中有中国禅宗自初祖菩提达摩以后的传承世系:“……南天竺三藏法师菩提达摩,绍隆此宗。武步东邻之国,传曰神化幽迹。入魏传可、可传粲、粲传信、信传忍、忍传如。当传之不可言者,非曰其人,孰能传哉!”这个传法世系,出现在祖庭少林寺,当时禅法权威们,有许多都还健在,嵩山道安,当阳神秀,宝林慧能都是知道的。这说明法如的禅宗六祖地位是肯定的。唐开元十六年(728年)《皇唐嵩岳少林寺碑》碑文是唐王朝钦定刻制的,碑载:“皇唐贞观之后,……复有大师讳法如为定门之首,传灯妙理,弟子惠超、妙思、奇拨、元契、玄宗,文翰焕然,宗涂另晓。”这时候,神秀的弟子普寂、义福;慧能的弟子净藏、神会等都对法如禅宗六祖地位未提出不同意见。

法如禅师既是弘忍的嫡传法嗣,禅宗六祖,后来其事迹为什么隐而不显,禅宗六祖地位为什么由别人取而代之,根据历史实际分析,主要是法如对选择法嗣要求严格,生前没有选定嫡传法嗣,后继无人。时隔数10年后,神秀和慧能的弟子们,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利用封建门阀观念,在唐王朝和权贵们的支持下,才出现“忍传大通”和“忍传大鉴”的传法世系,并有禅宗六祖“南能北秀”之说。

四、元珪和尚嵩岳寺讲授五戒

盛唐时期,在嵩山弘扬禅法的还有中国禅宗六祖之一法如禅师的“受业”弟子、嵩岳寺主元珪和尚。

元珪和尚,俗姓李氏,洛阳人。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出生,幼年即崇信佛教。上元二年(675年),唐高宗太子李弘死,已经31岁的李氏子,正式被剃度为僧,取法名元珪。永淳二年(683年),受具足戒,隶居嵩山闲居寺(即嵩岳寺),“宿德殖本,无师自悟,以习《毗尼》,虽勤无解,又到嵩山会善寺拜道安为师,在道安国师的指导下,很快“印以真宗,顿悟玄旨。”不久又在洛阳大敬爱寺遇到定门之首法如禅师,开始在法如禅师门下受业。期间,积极会同“四海标领僧众,集少林精舍,请开禅法。”垂拱二年(686年),法如禅师在禅宗祖庭少林寺开坛说法,元珪和尚正式在法如禅师门参禅三年,“验之先说,信而有证,遂蒙启发,豁然会意,万象皆如。圆□在目,动静斯溢,契彼宿心。”永昌元年(689年)七月,法如禅师“寂然卒世”后,元珪和尚以嵩岳寺为道场,继续弘扬禅法。元珪和尚一生传法的行实,宋《高僧传》卷十九、《五灯会元》均有记载,其中都详细地记录了元珪和尚对一个皈依者讲解五戒的具体内容和奉持方法。

有个身体魁伟,穿着官服,随带侍从数名的人,到嵩岳寺会晤元珪和尚。元珪和尚看到来者为非常之辈,问:“你是善意来同我结交呢?还是随便来这里游山玩景的呢?”来者没有回答元珪和尚的问话,反而问道:“你认识不认识我是谁?”元珪和尚说:“我们出家人同你们俗家人一样,咱们初次见面,我怎会知道你是谁!”来者夸耀自己说:“我是能叫人生与死的人。”元珪和尚听了这咄咄逼人、带有威胁性的话,只是微微一笑,说:“我本来就不生,你怎能叫我死!我看人的身体是空无一物,我和你都是一样,难道你能坏空一切人和你自己吗?”来者一听,知道元珪和尚已经完全悟入空境,赶快恭恭敬敬的给元珪和尚施礼,请求说:“我已经知道大师你有广大之智,请你度我出世,授我以正戒。”元珪和尚说:“你既是来向我求戒,当然我可以对你授戒。但佛门戒律,只授佛门弟子,不授佛门以外的俗人。我怎么能给你这样身份的俗人授以正戒呢!”来者立即表示:“我愿意皈依你为佛门弟子,请师傅你开始对我授以正戒。”元珪和尚看来者改变了原来那种蛮横态度,诚恳地向自己求戒。于是便“秉炉正机”,开始给来者授戒,说:“我先授你以五戒,你若能奉持,你就说能,若不能奉持,你就说不能。”皈依者说:“行”。元珪和尚说;“你能不淫吗?”皈依者不说自己能不能奉持,而说:“我已经娶妻成室了啊!”元珪和尚说:“不是说你现在娶没娶妻,而是要求你不能再有罗欲。”皈依者对“罗欲”二字的含意不甚理解,只是摇头不语。元珪和尚看出来皈依者没有听懂,又进一步讲解道:“所谓罗欲,是指除了你同你的妻子以外的多欲、邪欲。”皈依者完全听懂了淫戒的含意,说:“要是这样,我能奉持。”元珪和尚问:“你能不盗吗?”皈依者随即答道:“我家境富有,我什么都不缺,我不会去偷盗别人。”元珪和尚讲解说:“不是指你有没有盗窃行为,而是要求你,不要因为有的人对你行贿,你就给人以福,反之,你就给人以祸。”皈依者表示:“要是这样,盗戒我也能奉持。”元珪和尚问:“你能不杀吗?”皈依者说:“我现在掌握生杀权柄,惩罚罪犯保护众生是我的职责,我怎能对那些罪有应得者不杀呢!”元珪和尚讲解说:“不是指你杀与不杀,而是说你该不该杀,在杀中不要有滥用权力,出现不该杀的误杀。”皈依者说:“我能奉持。”元珪和尚问:“你能不妄吗?”皈依者很自信的说:“我为人正直,从来不曾有过妄想、妄为。”元珪和尚讲解道:“不是指自觉的妄言、妄为,而是要求你对每一件公案,事前定的处理方法和事后对问题的处理结论,没有不合法律和实际的。”皈依者说:“我能奉持。”元珪和尚问:“你能不遭酒败吗?”皈依者问:“师傅是要求我滴酒不尝吗?”元珪和尚说道:“是指不能因酒误事。”皈依者说:“我能奉持。”

元珪和尚讲解了五戒的具体内容以后,接着又讲解了如何奉持五戒的方法和要求,说:“在奉持五戒的时候,要真正用心按戒律去做,而又不要认为自己是受到戒律约束才这样做的,要承认戒律是客观存在着的东西。而又要做到无戒律同有戒律一样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果你是这样的真心奉持了戒律,就能达到先天地生不为精,后天地死不为老,终日变化不为动,毕尽寂默不为休。悟到这样的境界,就能做到虽然已经娶妻如同未娶;虽然终日忙于工作而不会错误;虽然有人给你行贿,你就自觉不去受贿;虽然你也喝酒,但不会因酒醉而误事;虽然掌握权柄,而不会滥用权力。”元珪和尚的精辟讲解,使皈依者心服得五体投地,诚恳地表示说:“我以往愚昧,从来未听过象师傅你今天讲得这样透彻,这样入情入理。今天你所受五戒,弟子我一定认真用心奉持。”元珪和尚满意地说:“你若能如言,也算吾用心不妄。”

元珪和尚做嵩岳寺主27年,唐开元四年(716年)圆寂,世寿73岁,弟子们为其造塔于嵩岳寺东岭。塔铭记载:“自达摩入魏,首传慧可,可传粲、粲传信、信传忍、忍传如,至于和尚(元珪),凡历七代,皆为法主,累世一时。”尊法如为禅宗六祖,自称是禅宗第七代法主。可见元珪和尚在中国佛教禅宗史上的地位。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