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汉三阙” 把“汉”字刻心上
来源:郑州日报  时间:2024-09-14 14:57:14  

漫步嵩山之阳,人们往往沉醉于嵩山的雄浑壮美;流连“天地之中”,人们多饱览以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为代表的“佛、道、儒”三教文化;但却很少人知道,国之瑰宝“汉三阙”,就深藏在这幅静美画卷中。

天地之中“汉三阙”

建筑,是凝固的史诗,浓缩了岁月的风华。

翻开“国宝档案”——国务院1961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在“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类别中,排在001、002、003号的古建筑分别是位于登封嵩山腹地的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并称“汉三阙”。而在这份名单里,北京故宫位列第53号。“汉三阙”的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阙,是中国古建筑中一种特殊类型,也是我国古代一种标志性礼制建筑。”嵩山文化研究学者宫嵩涛介绍,“‘汉三阙’建于东汉时期,不仅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国家级礼制建筑遗存,更是研究东汉时期建筑史、美术史和社会史的珍贵实物遗存。”

通俗来说,阙是古代宫殿、城池、宅第、祠庙、陵墓前象征性的大门,通常对称分立于建筑群入口处两旁,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可通车马行人。大到宫殿陵墓,小到私家宅院,阙都是建筑群最重要的外观形象之一。

“阙”象征地位、身份,通常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按照阙所处建筑群的性质,可以分为宫阙、城阙、宅第阙、祠庙阙和墓道阙等,其形制与规模彰显所附着建筑的等级。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中国建筑艺术在汉代也达到了一个高峰。汉阙有着石制“汉书”之称,成为那个时代建筑艺术与礼制文化的经典代表。

时光荏苒,岁月流转,那些曾经华丽恢宏的汉殿秦宫早已飞灰湮灭,昔日高大威武的宫阙城阙亦随之消散,唯有极少数汉阙仿若穿越时空的奇迹,留存至今。

资料显示,目前汉阙在全国残存约40处,每一处无疑都弥足珍贵。

“现存汉阙多为私人家族墓阙或祠庙阙,而我国仅存的三处完整庙阙皆在郑州,即登封‘汉三阙’。”宫嵩涛说。更特别的是,独有郑州的汉阙,是因国家祭祀活动建立的公共礼制建筑庙阙,是汉代国家祭祀建筑的仅存孤例,这也是“汉三阙”能跻身建筑国宝前三的价值所在。

隔着2000年漫漫时光,“汉三阙”孤独而倔强地矗立,看一代代王朝兴衰、起伏轮回,守望古老的中原大地,一守就是千年;在风雨敲打与岁月磋磨中,“汉三阙”容颜虽已沧桑,但气宇仍旧轩昂。作为我国地面上现存时代最早的仿木结构建筑遗存,一个远去王朝的风俗信仰与美学追求,在汉阙上一演就是千年。

正因独特的历史和学术价值,有人这样形容“汉三阙”:“历史学家为之惊喜,文物学家为之骄傲,金石学家为之痴迷,考古学家奉若珍宝。”

2010年8月1日,由太室阙、少室阙和启母阙合称的“汉三阙”,作为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通往汉代历史的大门

探访“汉三阙”,记者首先选择了其中规模最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太室阙。在这苍翠群山环抱之中,它已屹立千年。

2000年前,中岳庙被称为太室祠,是秦汉天子祭祀太室山的庙堂,因此形成了庞大的祭祀礼仪建筑群,而这组建筑群的开篇,便是它的礼仪之门——太室阙。

嵩山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吕宏军告诉记者:“太室阙、神道、中岳庙、黄盖峰中岳行宫、青童峰中岳行宫南北呈一条轴线,与嵩岳太室山诸峰,构成一组完整的以嵩山为宽阔背景的古代山岳祭祀礼制建筑群,这种文化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混合遗产,目前我国仅存此一例。”

时至初秋,站在太室阙北望,柏木森森,神道遥遥,殿堂重重,太室巍巍,庄严之感,油然而生,阙在礼制建筑格局中的经典功用,随之跃然。

近距离观察太室阙,只见青石厚重,东西两阙的结构相同,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构成,每阙又分正阙和子阙。阙顶为“四阿”顶式。阙身上除刻有300余字的篆、隶铭文外,还浅浮雕铺首衔环、比目鱼、辟邪相、四灵图、车骑出行图、马戏图、倒立图、羽人图等画像,雕刻精美,栩栩如生。

“‘汉三阙’中,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均为祠庙阙。”吕宏军说,因为祠庙阙的产生与宗教信仰、祭祀仪式等有着深厚关联,因此阙上浮刻的图案多为神话故事。并且,祠庙阙一般为子母双出阙,形成天门,与神道相连,也被称为神道阙。

铭文画像诉尽汉韵风华

启母阙与少室阙,分别位于太室山万岁峰下和少室山下,是启母庙和少室庙前的神道阙,均建于东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

“虽然‘汉三阙’结构相同,但根据保存状况不同,三阙‘身价’各有侧重,其中,太室阙重在建筑形制,少室阙则重在石刻画像,而启母阙重在金石铭文。”吕宏军解释说,目前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均为唐代建筑,而太室阙的阙顶是石质仿木建筑,其屋脊、檐椽、瓦当等的制式都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正因为太室阙建筑形制保存最完整,才给人们研究唐代以前木构建筑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标本”。

少室阙上,保留有各类雕刻画像70余幅,是汉三阙中图画质量最好的。以“蹴鞠图”为例,画面中,一名女子头挽高髻,双足跃起,身形如弓,长袖舒展,抬脚处,一只球凌空而来,呼之欲出,两侧则各有一乐女正全神贯注、击鼓助威……整幅石雕构图简洁疏朗,线条灵动活泼,雕刻技法纯熟,将蹴鞠女子的曼妙身姿定格在汉阙之上,为汉代画像的质朴古拙增添了一抹清新的韵味。

这一方石刻,不仅再现了汉代女子蹴鞠运动的真实场面,也无可辩驳地说明中国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有足球运动,是足球发源于中国最早的文物实证。

启母阙上,两处铭文最为瞩目。一方是刻于公元123年的篆书《启母阙铭》,内容主要是赞颂禹治水的功绩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精神,书写者为时任颍川郡主簿堂溪协,字体遒劲俊逸,是汉代书法精品,一直为国内外金石学家所看重;52年后,铭文下又多了一帧隶书《请雨铭》,书写者是堂溪协的儿子堂溪典,时任五官中郎将。值得一提的是,父子两人俱是书法名家。

同一座建筑,两代人的印记,治水和祈雨,文化与历史在此碰撞,动人心魄。

“汉三阙”前,徘徊、凝视、揣摩。历经千年风刀霜剑,纵然斑驳,纵然残缺,“汉三阙”始终沉默,又终成“完美”。

三座石阙,200余幅画像,深深浅浅镌刻的隶篆铭文;狩猎、宴饮、百戏、出行、比翼鸟、斗兽图、犬逐兔、虎扑鹿、蛟龙穿环、郭巨埋儿、月宫蟾蜍、大禹化熊……古拙质朴,活色生香,亦真亦幻,记录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百态,还原着2000多年前的汉韵风华。

渐渐的,眼前冰冷的青石,似乎因这穿越时空的文字与图画有了异样的温度,也为你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汉代的历史大门。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