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嵩山文化 发现登封之美
来源:郑州晚报  时间:2021-04-29 10:39:00  

登封现存汉代三阙(太室阙、启母阙、少室阙)建筑结构和形制大致相同,都是用方块青石垒砌而成。1961年,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少室阙概况

阙是中国的礼仪之门,道路之始。嵩山汉代三阙是中国祭祀建筑实物的可溯之根,是中国现存仅有的三座庙阙和最早的国家级礼制建筑遗存,是石雕史上的中国之最,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民俗、风情、生活状况和灿烂文化,展示了我国古代建筑、雕刻、书法艺术等门类的艺术品格,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少室阙,位于登封市嵩山南麓邢家铺村西,距离登封市区6公里。约建于东汉元初五年至延光二年(118~123年),是汉代少室山庙的神道阙。

少室阙保存较为完整,以青灰色块石砌筑,分东西二阙。两阙结构相同,为二重子母阙,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构成。东阙通高3.37米,西阙通高3.75米,间距7.60米,东阙阙顶残缺。

阙身石块上分别浮雕狐逐兔、赛马、蹴鞠、兽斗、斗鸡、马戏、玄鸟生商、四灵图、羽人图、双龙穿壁图、车马出行、双兽争食、羊头、辟邪柏、铺首衔环以及山水等图案70余幅。

西阙用石10层,东阙用石8层,且西阙第四层和第九层石块厚度和雕刻图案完全相同,这种形制和排列在太室、启母二阙中是没有的。

少室阙价值

少室阙的画像及装饰图案是研究古代雕刻、美术史的珍贵资料,铭文更是早为历代金石学家所珍重。另外,汉以前的建筑,既无实物存在,记载又多简略,想弄清它的形象、结构是很困难的。作为祠庙前的神道阙,在阙上不仅雕有奇禽异兽、人物故事,而且还雕刻出建筑的框架结构及各个构件的外形,这就为研究汉代建筑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例证。

在嵩山有一个著名的道教场所——老君洞,又称老母洞。它位于登封市区北五公里太室山南麓半腰间,背依太室山中峰。洞高两米,深4米,宽3米,为唐代初年隐逸居士潘师正所开凿,洞形像鸡卵,亦称“鸡卵洞”,因内奉老君像,后称老君洞,是第四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以来,在老君洞周围陆续增修了一所道院,分东、西两院,房舍100多间。两院东西长188米,南北宽64米,面积约为12032平方米。东院为主体院落,从大门至后殿共三进院落。主体建筑为无极老君殿、无极老母殿等。无极老君殿坐落在东院的最后,清代末年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五架椽,大式硬山出前檐黄琉璃瓦覆顶。殿内施有两根合抱的对称盘龙木柱。无极老母殿东侧顺山房为千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架椽,硬山出前檐灰筒瓦覆顶,棂门槛窗,前檐柱亦为方形石柱。老君洞现存的清代至民国碑碣20余品,内容多为重修、布施、记事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民间群众信奉道教发展的脉络。院内外还有清以前古树名木20余株。

老君洞利用山势,建筑密集相连,布局紧凑,结构严谨,造型别致风格独特,是研究中原地区古代民间建筑艺术和地方手法的重要实物资料。

会善寺,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之一,位于嵩山南麓积翠峰下,与少林寺、法王寺、嵩岳寺,并称嵩山四大寺院,2001年6月25日,会善寺作为元至清时代古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会善寺的前身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的一所离宫(471~499年)。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建闲居寺,僧众达千人,殿宇千间。隋文帝开皇年间,赐名会善寺。

照壁:积翠峰极目远眺,高不及诸峰一半,形似佛教经幢的幢顶,古谓"积翠幢盖"。峰下就是著名的会善寺,寺前有天中山照壁。

山门:会善寺山门阔5间,进深3间。山门东西两侧各建单间硬山造掖门,后有大雄宝殿,月台上有明成化七年(1471年)铁钟1口,高1米余、重650公斤。

大殿:大殿是嵩山仅存的元代建构殿宇。附属文物有4座清代砖塔及大量石刻,其中琉璃戒坛和两座阁楼式砖塔尤具价值。其散存的东魏、北齐时期石刻造像,唐、明、清代碑碣33品(件),以及明代铁钟等文物,亦有较高的艺术、书法与史料价值。

楼阁式砖塔:是嵩山地区塔类建筑中仅有的建筑类型,造型别致,甚至美观,有较高的建筑艺术研究价值。

戒坛:坛是寺院举行授受戒律仪式的场所,出家人只有正式受了戒,才是正式的僧,即和尚。中国的戒坛在创建之初极为简单,入唐以后渐规范成熟。据唐朝陆长源撰《会善寺戒坛记》载,该坛是高僧一行禅师与元同禅师所建。坛内置有五佛塑像,又称为“五佛正思惟”戒坛,亦称“琉璃戒坛”。

碑刻:寺内现存东魏至清历代碑刻二十四通,主要有东魏《中岳嵩阳寺碑》、北齐《会善寺碑》、唐《会善寺戒坛记》等,具有重要的书法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

净藏禅师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八角形砖塔。工艺精细,造型别致,在建筑史上有重要研究价值。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略》中称:“净藏禅师塔非常真实地反映了唐代仿木结构建筑,给研究人员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