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屠知几级——明清京城里的瑰宝
来源:登封市人民政府  时间:2020-11-03 11:31:00  

在明朝政权建立以后,西藏喇嘛教的势力在汉族地区就不如元朝那样流行了,从此便开始了纯宗教式的渗入。与此同时,明朝皇室对于西藏喇嘛仍然给予宗教上的优厚待遇。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前任元朝的帝师喃迦巴藏卜入京朝见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立即给予他炽盛佛宝国师的称号。从此以后,明朝的皇帝都很崇信西藏的喇嘛,特别是明成祖朱棣,还曾经给予西藏喇嘛教格鲁派的领袖宗喀巴以大慈法王的称号。清朝皇室与西藏喇嘛教关系更为深远,早在公元十七世纪初期,喇嘛教就传到了山海关以外的满洲地区,受到了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礼遇。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五世达赖喇嘛被请到了北京,接受了清朝顺治皇帝的册封。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清政府设立了驻藏大臣,负责管理西藏的政务。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又确定了西藏地区的政教合一制度,所有西藏地区的寺庙和喇嘛都要受清朝理蕃院的管理。由于明清两代政府和藏传佛教的密切关系,为首都北京造就了一大批精美的藏传佛教艺术,藏式佛塔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项。

北京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是明朝成化九年(公元1474年)完成的,当时的造塔碑文上说:塔是用石块砌筑的,基座有数丈高,上面供奉着五位佛祖,分为五塔,它的尺寸与规矩和中印度的金刚宝座完全一致。事实情况大体也是这样的,真觉寺的这座金刚宝座塔是用砖和汉白玉砌筑而成,下部是高7.7米的方形宝座,座上建造了五座方形平面的十一层密檐式宝塔,中间一塔较高一些,四隅各有一塔,五塔的顶部都有小型的覆钵式塔作为塔刹,总高度为17米。从宝座上五塔的整体造型来看,确实和印度佛陀伽耶的金刚宝座式塔有些相似,但其中也包含着相当的中国传统建作风,如:五塔的各层密檐上都做成了瓦垅的形式,在塔身的表面雕刻有斗拱、柱子、椽飞等仿木构件等等。所以,它应该是参考了一些古印度金刚宝座塔的样式,在明朝北京城的一次再创作。塔上供奉的五位佛祖,如前所述,指的是佛教密宗尊崇的五方佛祖。值得注意的是这座塔身表面的浮雕形像,特别是宝座表面的五层坐佛像龛,带有浓厚的藏式佛像风格。所以,这座金刚宝座塔在北京的建造,应该和藏传佛教在明朝京城的继续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现存的大型金刚宝座式塔实物,绝大多数是在明朝及其以后修建的,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从年代之早、雕刻之精美等方面而言,都不愧为这类塔中的代表作。内蒙古呼和浩特慈灯寺的金刚宝座舍利塔高14米,形制和真觉寺塔和相似,宝座上面中间一塔为七层密檐式,其他四塔是五层密檐式,很可能是模仿真觉寺塔样式的结果。另外,在北京以外的其他地区,还有用覆钵式塔组合成为金刚宝座式的,如:湖北襄阳广德寺的金刚宝座多宝塔,建造于明朝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通高在17米左右,它的下面是一个平面八角形的台座,座上建立了五座佛塔,中央一座是覆钵式塔,较为高大,位于四隅的小塔是平面呈六边形的汉式三层密檐实心塔,是独具特色的塔例;四川峨眉山万年寺的砖殿是明代修建的,它的顶部中央立着一座覆钵式喇嘛塔,在四角的地方还各有一座较小的同类宝塔,实际上也是属于金刚宝座塔的形式;云南昆明官渡街上的金刚宝座塔,建于明朝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塔下是一个方形台座,内部开出了十字形的通道,可以供人通行,台座上部中央立着一座覆钵式塔,四角各有一座小型的覆钵式塔,因此它还具备了过街塔的功能;甘肃张掖县城内的金刚宝座塔也是明代的建筑,在一座高大的覆钵式喇嘛塔的下部修建了两层台座,两层台座的四角都建了一座体量很小的喇嘛塔,这是中国其他金刚宝座塔所没有的现象。

说起明朝的覆钵式塔,山西五台山塔院寺的舍利塔也是很有名的一座。这座塔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总高度在50米左右,无论在体量还是造型方面都和北京妙应寺塔十分相近,所不同的是,在覆钵丘的下面已经可以明显地看出内收现象,十三重相轮的上下比例也不像元朝时期那样反差强烈了。广西桂林万寿寺的舍利塔建于明朝洪武十八年(公元1358年),塔身下部的台基平面为八角形,下部还有一个四方形的台座,覆钵形塔身下部也有明显的内收,它的总高度是12.83米。五台山显通寺明朝万历年间铸造的铜塔,通高约有8米,它是由覆钵丘和十三层密檐塔组合而成的,它的塔刹又是一座小型的亭阁式塔。还有一件同时代的同类型作品,它是位于峨眉山保国寺的华严铜塔,通高有7米,它是由覆钵丘和两层七级密檐式塔相叠而成的。明朝的覆钵式塔表现出了由元到清的过渡形式,而组合式塔又能使我们看到汉、藏佛塔艺术的合而为一,这是不同流派的佛教艺术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清朝修建的金刚宝座式佛塔之中,位于北京香山东麓的碧云寺塔是最有名的,它建于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这座金刚宝座式佛塔通高有34.7米,是中国现存金刚宝座式塔中最高的一座,它的造型继承了明朝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式塔而有所发展,在高大的台座分立着五座十三层密檐式塔,形制与真觉寺的十分相近,在它们的前面还有一座由覆钵式塔组合成的金刚宝座式塔,该塔的四角处还各建了一座覆钵式塔,这种五塔互相组合、环套的形式在中国古塔中仅此一例。碧云寺塔的金刚宝座是用汉白玉石砌筑而成的,塔身上刻满了佛与菩萨、天王等形像,都是难得的石刻艺术佳作。

清代北京城中最著名的喇嘛塔,是北海琼岛之巅的永安寺白塔,它建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有35.9米高。远看这座宝塔,它就像一个白色的宝瓶,在湖水与绿树的映衬下显得十分华美壮观。如果与元代的妙应寺白塔相比,它已经完全没有了那种粗犷与雄壮之美,而是透露出了一种清秀与典雅的风韵。北海白塔的塔下台基平面虽然还是属于“亚”字形的,但已基本趋向于方形,而且只是一层的束腰叠涩高座;塔身的覆钵丘下部内收极为明显,覆钵丘的下部是三层叠涩的圆台,完全不像妙应寺白塔那种莲座装饰;在覆钵丘的正面设置了眼光门,里面供奉着梵文的“十相自在”,这在元、明时代是很少见到的;北海白塔的塔刹是由十三重相轮、天盘、地盘、仰月、圆光、火焰宝珠自下而上相叠组成的,十三重相轮已变成了瘦高的向上收分很小的圆锥体,。这些作法与风格上的变化,就为当时的佛教艺术界制定了清朝喇嘛塔的基本样式,当然,这种样式应该是首先在藏区形成的,然后才可能出现在清王朝开国之初的北京城中。

与北京北海白塔相类似的清式喇嘛塔,我们还能在北京以及全国其他地区见到。如:北京石景山法海寺原来有一座横跨于寺前通衢之上的过街塔,是在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建成的,它的下面是一个带有圆拱形门洞的石砌方台,台上的喇嘛塔与北海白塔十分相似而更显得细高,这座塔现已不存在了;呼和浩特的席力图召内有一座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的喇嘛塔,全部用汉白玉砌成,总高在15米左右。它的塔下台基是一个方形平面的束腰须弥座,在座的四角还各立着一根圆雕的龙柱,座上有四层叠涩方台,再上就是覆钵丘、塔刹,塔身的表面布满雕刻,并且用色彩勾勒出了各种图案,它是喇嘛塔中既高大又精美的作品之一;在扬州瘦西湖的莲性寺内,有一座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修建的喇嘛塔,它的形制与北海白塔很相似,但在总体风格上却另有一种柔合之美;甘肃夏河县拉卜楞寺是黄教的六大寺院之一,在寺院中有一座埋藏舍利的喇嘛塔,经常受到喇嘛们的环绕礼拜。它也是一座典型的清式喇嘛塔,下方基座是方形的束腰须弥座式,在束腰间每面都有四根立柱,基座之上是平面呈八角形的五层叠涩台,承托着覆钵形塔身;在这些清式喇嘛塔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来自藏地的建塔思想是如何在首都北京确立,又是如何在全国其他地区推广并产生局部变异的。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