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嵩山文化圈
来源:《中原文物》  时间:2013-05-24 10:01:00  

文化有地域性,这源于人对环境的依赖与适应。中国地跨几十个经度和纬度的广大地域;气候有寒温带、温带、亚热带、热带和青藏高原气候区域;地貌山川纵横,盆地罗列;水土有北土、南石、东水、西山特点,多种多样环境孕育出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这些文化的关系如何?笔者认为中华民族文化既是多种多样的,也是有核心的,其核心就是嵩山文化圈。

2002年9月,笔者在济南举行的“中国第三届环境考古大会”上做《十五年来的中国环境考古》报告,谈到黄河中下游存在嵩山文化圈和泰山文化圈,2004年初与长期在郑州从事考古的张松林等讨论工作时,他也谈到嵩山文化圈,我们不谋而合。

 

嵩山文化圈不同阶段的表现

为什么要提出嵩山文化圈,有鉴于特点鲜明的中原古文化与嵩山关系密切,这可以概述为以下六个方面。 

1、据张松林等研究,嵩山一带旧石器文化虽属北方细小石片石器系统,但在巩义神南洪沟、登封君召遗址中砾石石器占有一定比例,这说明旧石器时代中期嵩山地区古文化就有中国南北文化交融与过渡的特点。

2、距今9000—7000年裴李岗文化遗址达70处以上,且可分为裴李岗、贾湖两类型,裴李岗、莪沟、石固、贾湖等遗址密集地环嵩山分布,据初步统计达到43处,以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密为同时期全国之冠。其农业兼有粟作与稻作,名列前茅。

3、距今7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内涵丰富,可分多个类型,环嵩山分布的重要仰韶文化遗址有秦王寨、点军台、大河村、西山等。其影响东至滨海,西抵青藏高原东侧,北达长城内外,南入长江中下游。类型之多,影响之广,全国之冠。

4、距今4500—4000年的豫西、豫中龙山文化,也可以分为不同类型,环嵩山重要龙山文化遗址有王城岗、煤山、王湾、古城寨、瓦店等。

5、距今4000—3000年成中国夏商周三代的立国中心,环嵩山重要遗址有新砦、二里头、郑州商城、小双桥、偃师商城等。这是中国踏入文明时代最早的地方,是萌发中国治国之道和形成礼仪之邦的发祥地。

6、距今3000—1000年是战国、秦汉、唐宋时期国家的政治中心,使中国成一统的世界大国。这里分布有我国八大古都的三个——洛阳、郑州、开封。

上述六个方面独特和影响中华的中原古文化及其与嵩山关系密切的事实,令我们自然会想到在中原有一个环嵩山文化圈。

 

嵩山及其与中原古文化的关系

嵩山是秦岭东迤相对独立的山体,面积达4000平方公里,与华北平原接壤,是35亿年前崛起的古陆,历经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层序清楚,时代连续,被审定为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嵩山中分布有较广的石灰岩,并形成溶岩洞,便于旧石器人类栖息,如荥阳织机洞遗址等。嵩山最高峰玉寨山海拔1512米,次高峰嵩山海拔1492米。嵩山中心区地貌可分为三部分,其北为嵩山,系中低山,呈东西展布。其南面为箕山,多在海拔1000米以下,为低山丘陵,也为东西展布。在上述二山之间夹一低丘地带,海拔约300—400,相对高度约50米,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其间有大金店、登封与卢店盆地分布。低丘中自西向东有南河涧沟、顾家河、少林河、老东河、书院河、五渡河和石淙河共七条源于嵩山的河流汇入颍河,形成颍河的源头,这些河流织成每平方公里0.32公里的水网。这些河谷中普遍发育有二级阶地,其上堆积有更新世末、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的黄土,厚达5—6米或更厚。嵩山腹地水丰土沃,新石器时代及其后的先辈栖息其间。据不完全统计各类遗址有14处,其中有著名的王城岗遗址和战国阳城等,本身就是古文化发达之区。

从嵩山发源的淮河支流还有汝河、双洎河与贾鲁河,还有若干沟谷汇入伊洛河,成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地,促进黄河冲出晋豫峡谷后,以万钧之力塑造华北平原。从嵩山发源的河谷近似放射状,每条河流都是人们赖以生存和传播文化的通道。举双洎河为例,该河源于嵩山东侧马岭山山麓登封市大冶镇西施村紫罗池,在具茨山与云蒙山之间,作东南流,长171公里,流域面积1758平方公里。此河上游灵崖山一带有石灰岩分布,其溶洞中曾发现有旧石器晚期人类化石。其中上游倾斜堆积平原上,黄土台地广布,近山、傍水、利垦殖,据初步调查这里分布有32处新石器至夏商时期的遗址。这里古文化的显著特点是新石器中早期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多达14处,占河南全省裴李岗文化遗址约五分之一。这14处遗址中10处分布在上游,占71.4%,而中游只分布4处,占28.6%。裴李岗文化命名地就位于该河中游新郑市裴李岗村。双洎河中上游裴李岗文化遗址占绝对多数和裴李岗文化遗址环嵩山分布的情况,清晰地说明旧石器时代人类栖居山地,到新石器时代通过双洎河等河流向华北平原进发的事实。

从上述可知,嵩山既是旧石器文化,又是新石器文化孕育处,也是新石器文化与三代文化孕育和传播的中心。因此,嵩山是形成中原古文化的发动机、孵化器。

嵩山文化圈是嵩山地域文化名称,指嵩山及其附近孕育中原古文化的核心地带及其传播地区。依与嵩山远近,文化关联程度疏密,可将嵩山文化圈分为中心区(核心区)、边缘区和影响区。

 

 为什么能形成嵩山圈?

首先要从人类迁移规律来探讨。华北,甚至更广大的区域,人类生存和迁移的规律是旧石器时期依山、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早期主要在山麓;新石器至三代时期主要在高台地或阶地,一般为高出河10米的二级台地或阶地上;战国、秦汉、唐宋遗址分布到低台地或阶地,一般为高出河约5米的一级台地或阶地,这些取决于人类进化、生产发展、气候变化和地貌发育。因此,山对人类及其文化发展十分重要,因为它是人类,尤其是早期人类的主要栖息地,山能为人类生存提供水、土、生物等重要资源。山是水之源,水乃人之托,山在人类文化形成中的作用应于更多关注。嵩山以其规模适当,中山、低山、丘陵、低丘、盆地、河流、黄土台地、溶洞诸地貌发育,嵩山地质历史悠长,水、土、生物资源丰富,历为人类适生场所,故辟为世界地质公园,我国森林公园与文化圣地。嵩山文化圈的形成是山、水、土、生(生物)、气(气候)和位(地理位置)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文明形成前后时期,嵩山地区的山、水、土、生、气、位的条件优越。这里地理位置属中纬带;气候属温带与亚热带之交,系东亚海洋季风作用的边缘;地貌为黄土高原,豫西山地与华北平原的接壤处。在距今8000—3000年的全新世中期的气候适宜期,水热条件优越,雨热同季,南方温暖气候作用在北方沃土黄土之上,生物繁茂,裴李岗文化时期农作已在红褐色黄土古土壤之初的沃土上展开。到二里头文化时期,人们在红褐色黄土古土壤上部种植粟、黍、稻、麦、大豆五谷农业。地处东西南北的要冲,便利交往与文化的吸纳和辐射。这些成为嵩山地区先民创造先进中原文化有利区域环境。总之,嵩山文化圈的形成是敏感的,具活力的,宜居的生态环境边缘效应(edge effect)。

 提出嵩山文化圈的意义

如文首所列的六方面特点鲜明的中原古文化,对全国影响大,及其与嵩山关系密切的事实说明存在嵩山文化圈。文中分析嵩山地区与中原古文化有关颇具特点六点生态原因,阐述了嵩山文化圈何以形成。

人们对中原古文化在我国文化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本来是不言而喻的,但由于全国文物考古工作的展开,发现层出不穷,本来这是为多元中华文化提供了重要根据,是大好事,然而对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中的主导与核心作用认识淡薄了,甚至有歧见。以至报章上有“黄河之母,长江之父”令人啼笑皆非的说法。不能形成文物考古资料多反而中华文化变得难于理解。尽管东、西、南、北都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文化,但终由于无嵩山文化圈的区域环境优势而不能成中华民族的核心。物质是可分的,也是有核心的,文化亦然。中华民族文化是“有核心的多元一统文化”,或曰“有核心的多元一体文化”。

嵩山文化圈形成虽是这里特有区域生态环境孕育的结果,但其中也包括受益与中原周边文化交流。

嵩山文化圈的概念让我们加深了对中原古文化、中华文化形成的理解,有助于对中原周边为何形成文化活跃带,如石家河、客省庄等文化现象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将全国多种多样文化素材建成令人理解和骄傲的中华民族文化大厦,增强民族凝集力。

嵩山文化圈让我们理解东、西、南、北四岳何以拱抱中岳嵩山,何以有五岳的情结。

嵩山文化圈让我们认识到在研究形成古文化的生态环境时,不仅要重视水土,也要重视山,要从山、水、土、生、气和位诸方面进行环境与文化关系的综合研究。这也是曾对中原古文化形成多重性因素分析而不能尽意的原因。

嵩山文化圈的提出是我们从区域环境深入认识中原古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新起点。嵩山文化圈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如嵩山文化圈层的划分与内涵的深入分析;嵩山文化圈区域环境变化与文化发展等等。随着嵩山文化圈的深入研究,将促进我们更好地发展我国考古学、环境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和古今文化研究。

 (载《中原文物》2005年第一期)

(作者周昆叔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第四纪地质学、环境考古学家,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