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元古代兵马沟组和五佛山群
来源:登封市人民政府  时间:2013-05-10 17:12:00  

中新元古界自下而上可分为兵马沟组,五佛山群马鞍山组、普峪组、骆驼畔组和何家寨组。

一、兵马沟组

分布在伊川县北部兵马沟一带,岩性为一套紫红色砾岩、含砾粗砂岩,砾岩夹页岩等组成,厚575米。砾岩中砾石成份复杂,有各种玢岩,片麻岩及脉石英等。砾石直径大小不等,一般0.250厘米,无规则排列。砾石滚圆度一般良好,分布上密下疏,下大上小,胶结物为铁质及泥砂质,比较疏松。砂岩、砾岩中多见火山岩的砂屑,中下部的砂砾岩中含有海绿石及饼状铁质结核。该组粒度下粗上细,粒级序次及递变层理明显,砂砾岩中和砂岩中发育板状斜层理,单向交错层理,少数槽状斜层理及波痕、泥裂,反映了兵马沟组可能成为三角洲逐渐向港湾或海过渡的海进型沉积环境。

兵马沟组分布局限,在伊川祖师山兵马沟,可以见到兵马沟组角度不整合在登封岩群之上。登封岩群为片麻岩、片岩,兵马沟组底部为砾岩,界线比较明显,在兵马沟西山沟中,可见兵马沟组角度不整合在熊耳群火山岩之上,二者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据此推断其时代在14亿年左右,上覆马鞍山组同位素年龄在11.2912.67亿年,据此时代上限在12亿年。

二、五佛山群

主要分布在御寨山——五佛山北坡,以登封市少林寺——偃师市何家寨一带层序发育最齐全。五佛山群与下伏太古宙岩石及古元古代嵩山群为不整合接触,而与兵马沟组呈假整合接触,由下而上分为马鞍山组、普峪组、骆驼畔组和何家寨组。

(一)马鞍山组

马鞍山组可以分为上下两段。下段底部为底砾岩,角度不整合在登封岩群、嵩山群上,底砾岩之上为灰紫色、肉红色不等粒石英砂岩,厚64.3米。

上段由下而上分别为灰紫、紫红色条带状石英砂岩夹少量紫红色页岩,灰色长石石英砂岩夹灰绿色页岩及透镜状海绿石石英砂岩等,越向上夹页岩层数愈多,厚111米。

马鞍山组的底砾岩岩石成分主要为灰白、紫红色石英岩。脉石英及少量条带状磁铁石英岩及黑云母花岗岩等,砾石大部分浑圆,大小一般510厘米,大者30厘米,小者23厘米,胶结物为砂质及铁、泥质。

马鞍山组中交错层理发育,有小的同向收敛斜层理及羽状层理等,还见有对称波痕,表面具泥裂。

在五佛山地区,马鞍山组岩石中海绿石KAr(钾—氩法)年龄为8.43亿年。在禹州相应层位中海绿石KAr(钾—氩法)年龄为11.68亿年。

马鞍山组与普峪组为整合关系。马鞍山组为灰白色石英砂岩,其上有青灰色薄层砂质页岩,以页岩开始出现作为葡萄峪组的底界。

(二)普峪组

岩性主要为青灰色,灰黄色砂质页岩夹炭质页岩及薄层粉砂岩,上部为紫红色砂质页岩夹薄层细砂岩,厚130米。

普峪组顶部页岩,砂岩之上是灰白色,灰黄微显紫红色含砾砂岩,界线十分明显。根据含砾砂岩的出现划为骆驼畔组,二者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有人认为是构造接触。

(三)骆驼畔组

岩性主要为灰黄、紫红色细——中粒石英岩,底部含砾砂岩,上部夹砂质页岩,厚68米。

骆驼畔组底部含砾砂岩石成分以石英砂岩、脉石英为主,其次为砂质页岩,大小23厘米,大者58厘米,个别达15厘米,这种长形饼状砾石为砂质页岩,砾石形状浑圆,胶结物为泥砂质。

骆驼畔组顶部为厚层石英砂岩。其上为浅灰色薄 层灰岩,以灰岩出现划为何家寨组,两组为整合接触,岩 性标志明显,容易识别。

(四)何家寨组

底部有一层薄层状灰岩。下部为黄绿色页岩,夹薄层石英砂岩。

灰紫色含锰白云岩及砂质白云质灰岩。中、上部为含叠层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夹页岩、灰绿色、紫红色页岩夹粉砂岩及泥岩等,厚329米。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