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界
来源:登封市人民政府  时间:2013-05-10 17:12:00  

古生代地层自下而上可分为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

一、寒武系

寒武系在嵩山地区发育齐全,主要分布在嵩山大背斜的北翼和颍阳——卢店大向斜的南翼,自下而上可分为三统八组。即下统辛集组、馒头组,中统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上统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

在登封唐庄乡关口——扳倒井——窖粮坑——巩义涉村剖面上可以见到寒武系全部地层。

讲阳关附近,寒武系关口砂砾岩直接覆盖在嵩山群五指岭组二段之上,二者为角度不整合接触,为“少林运动”的遗迹。

(一)寒武系下统:

1、辛集组自下而上可分为关口砂砾岩和扳倒井灰岩。

关口砂砾岩,其岩性底部为石英砂砾岩、砾岩,紫红色、黄绿色石英砂岩、钙质石英砂岩、泥砂质灰岩、黄白色泥灰岩,厚23米,砾岩中砾石大小一般13厘米,大者510厘米,基底式胶结,胶结物为泥砂质,砂质碎屑多为石英,砾石成份多为石英岩、绢云石英片岩、石英砂岩及脉石英等,砾石为半浑圆与浑圆状。

扳倒井灰岩为青灰色厚层状燧石团块白云岩、泥质条带或泥质斑块状白云质灰岩,俗称豹皮状灰岩,厚86.9米。

辛集组与馒头组为整合接触关系,辛集组扳倒井灰岩顶部为深灰色豹皮状灰岩,而馒头组底部为紫红色、灰黄色薄层泥灰岩,作为馒头组的开始,其岩性及颜色等标志都比较容易识别。

2、馒头组 岩性为紫红色、灰黄色薄层泥灰岩,夹灰色厚层状灰岩透镜体,顶部为灰色条带状条纹状泥灰岩加紫红色、灰黄色灰岩、页岩。厚35.5米。

馒头组与寒武系中统毛庄组为整合接触。馒头组顶部为巨厚层灰黄色泥灰岩夹紫红色页岩,以泥灰岩之顶为界,紫红色页岩大量出现即为毛庄组。

(二)寒武系中统:

1、毛庄组 岩性比较单一,为紫红色页岩,夹薄层粉砂岩、细砂岩,偶夹黄绿色泥灰岩透镜体,本组厚126.3米。毛庄组顶部为紫色页岩,而徐庄组底部为灰绿色海绿石砂岩,为整合接触关系。

2、徐庄组 底部为灰绿色、褐色海绿石细砂岩,交错层理和单向斜层理比较发育。中部为灰、深灰色中厚层泥质条带白云质灰岩,鲕状白云质灰岩与黄绿色砂质页岩互层,页岩中交错层发育。上部为青灰色、深灰色薄——中厚层泥质条带灰岩、豹皮状白云质灰岩。厚103米。

徐庄组与张夏组为整合接触,以张夏组厚层鲕状灰岩之底作为分界。

3、张夏组 本组以具鲕状为特征,岩性下部为灰、深灰色厚层——巨厚层鲕状灰岩,有时夹豹皮状、竹叶状或豆鲕状白云质灰岩或泥质条带灰岩,上部以白云岩、鲕状白云岩为主。厚208.3米。

张夏组与寒武系上统崮山组为整合接触。张夏组鲕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风化面为灰色,而崮山组鲕状白云岩风化面呈黑色,此即为分界标志。

(三)寒武系上统:

1、崮山组岩性为灰、深灰厚——巨厚层白云岩、鲕状白云岩,顶部为黄色薄板状含泥质条带白云质灰岩。厚168米。

崮山组顶部有一层灰黄、桔黄色薄层状泥质白云岩或泥质灰岩,以此与长山组厚层状白云岩分界,两组为整合接触。

2、长山组岩性主要为灰、灰白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顶部为淡黄色泥质白云质灰岩。厚52.21米。

长山组与凤山组为整合接触。长山组顶部为灰黄色薄层泥质白云质灰岩,以此与凤山组分界。

3、凤山组  岩性以含燧石团块为特征,主要为灰白色厚层状含燧石团块白云质灰岩、细粒白云岩,灰色粗粒含硅白云质灰岩,中粒白云质灰岩,上部燧石团块逐渐增多。厚94米。

凤山组之上具有一层灰黄色砂砾岩、砂岩、页岩及白云质灰岩,称“贾旺页岩”,属奥陶系中统下马家沟组。二者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其间缺失奥陶系下统,造成这个平行不整合的运动即是“怀远运动”。

二、奥陶系

嵩山地区的奥陶系根据岩性及古生物特征划为中统下马家沟组。窖粮坑剖面研究较细,比较典型。

马家沟组底部贾旺层,为灰黄色、桔黄色薄层状泥灰岩、泥质白云岩,黄色、黄绿色页岩、砂岩,底部为砾岩,砾岩中砾石含量1015%,大小一般12厘米,大者35厘米。

贾旺层之上为灰、深灰色角砾状灰岩,厚层致密状灰岩加薄层泥灰岩,本组总厚92.49米。

下马家沟组贾旺层以上的灰岩中含牙形石,尤以上部灰岩中比较丰富,嵩山地区下马家沟组顶部缺失、出露不全。

奥陶系中统与石炭系中统之间为平行不整合,下马沟组顶部为深灰色致密状灰岩,其上为风化壳,产山西式铁矿,再其上有铝土矿、铝土页岩,属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中间缺少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以上层位及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下统。根据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产状一致,列为平行不整合,说明本区下马家沟期末地壳抬升为陆地,并经长时期的沉积间断,至中石炭世才接受海侵,造成这个不整合的运动是“加里东运动”。

三、石炭系

仅发育中石炭统本溪组及上石炭统太原组。以巩义市张沟、新新煤矿西南的老庄沟出露较好。

(一)本溪组:与下伏奥陶系(北部)或寒武系(南部)平行不整合接触,厚216米。下部为紫灰、灰黄色、杂色含铁铝土页岩,底部夹透镜状、(鸡窝状)赤铁矿(山西式铁矿)或黄铁矿层;中、上部为灰、绿灰色铝土泥岩、粘土岩、铝土岩(矿)及粉砂岩。

本组含类、腕足类、双壳类、牙形石及介形虫等动物化石,并含较丰富的植物化石。大脉羊齿、开平脉羊齿、斯氏鳞木、猫眼鳞木。

(二)太原组:与下伏本溪组整合接触,厚51105米。主要为燧石团块灰岩或生物屑灰岩与铝土页岩互层,夹砂岩(胡石砂岩)及煤层或煤线(即一煤组),其中一3煤大面积可采。顶部常以灰黑色硅质岩与上覆山西组分界。灰岩一般为68层,深灰、黑灰色,含黑色燧石团块或条带。上部透镜状灰岩。

本组含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如: 类、腕足类、珊瑚类、双壳类、牙形石、介形类。

植物化石:猫眼鳞木、卵脉羊齿、椭圆楔叶、科达叶。

综上所述:本区石炭系缺失下统。中、上统沉积类型属地台型海陆交互相铝质岩——碳酸盐岩——含煤碎屑岩组合。

四、二叠系

分为下、上两统四组,各组之间均为整合接触。以新新东北沙锅窑沟剖面出露良好。

(一)下二叠统:

1、山西组由砂岩、粉砂质页岩、泥质页岩、粘土岩、炭质岩及煤层(线)组成(包括大占砂岩、香炭砂岩及小紫斑泥岩)。本组含煤6层(二煤组)。其中二1煤俗称大煤、大占煤,厚46米,全区普遍稳定,为区内主要可采煤层。二2煤局部可采,二3煤偶尔可采,其余煤层皆不可采。与石炭系太原组地层整合接触,厚50109米。

本组香炭砂岩含海绿石,大占砂岩含硅化木,页岩、粘土岩含植物化石。有栉羊齿、织羊齿、单网羊齿、脉羊齿、带羊齿、华夏羊齿、座延羊齿、楔羊齿、斜羽叶、丁氏蕨、枝脉蕨、楔叶、轮叶、瓣轮叶、科达叶、鳞木、芦木等。

2、下石盒子组由灰、灰黄色粉砂质粘土岩、粘土岩夹细粒长石石英砂炭、粉砂岩、炭质粘土岩及煤线(煤层)组成。底部为浅灰色厚层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含菱铁质结核,硅、铁质胶结,又称砂锅窑砂岩。中上部含灰紫、灰黄灰红等杂色含紫斑粉砂质粘土岩,称大紫斑泥岩。含煤层(线)28层(三煤组)均不可采。厚60140米。

本组富含植物化石主要有栉羊齿、带羊齿、尼尔桑、脉羊齿、单网羊齿、掌蕨羊齿、剑叶、瓣轮叶、芦木。

(二)上二叠统:

1、上石盒子组据岩性特征分为两段。

1)上石盒子组下段以灰黄色调为主,沉积韵律清楚,每一旋回由灰黄、灰绿、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开始,继而为粉砂质粘土岩和高岭石粘土岩,最后以炭质粘土岩、煤层(线)及铝土质粘土岩终止,厚403489米。

本段下部和中部均以粘土岩夹砂岩为主,并含海绿石砂岩,上部以粘土岩与砂岩互层为主。下部含四、五煤组,含煤线(煤层)316层,五3煤大部可采,四2煤层仅局部可采,其底部为灰黄色巨厚层粗—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称四煤底板砂岩),植物化石以瓣轮叶和轮叶为主。中部含六煤组和七煤组,含煤317层,其中仅t 2煤层局部可采,其底部为灰白色巨厚层粗——中粒长石石英砂岩(称田家沟砂岩),植物化石有大羽羊齿、束羊齿、瓣轮叶、丁氏蕨等。此外,产腕足类化石、舌形贝,并夹数层黑色厚220厘米的硅质岩或硅质粘土岩(海绵岩)。上部含八、九煤组,含煤010层,均不可采。其底部为灰绿色厚—巨厚不等粒含砾长石石英砂岩,大型斜层理发育(称大风口砂岩)。植物化石有准束羊齿、带羊齿、假扇叶、枝脉蕨等。个别层位采到腕足类和海绵骨针。

2)上石盒子组上段:厚一般为60160米,为灰白—浅灰色巨厚层粗—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灰黄、灰绿色粉砂岩及薄层粘土岩,底部为肉红色含砾粗砂岩(称平顶山砂岩),地貌上多形成单面山,本组所含化石甚少。孢粉有芦木孢。

2、石千峰组(土门口组)下部以灰绿、灰黄色细砂岩、粉砂岩、紫红色砂质粘土岩为主,夹紫红色粘土岩、灰黄色薄层砂屑灰岩。中、上部色调以暗紫为主,自下而上依次为灰色厚层中细粒石英砂岩、暗紫色粉砂岩、砂质粘土岩、粘土岩,紫红色钙质粘土岩、含钙结核粘土岩。厚82280米。本组含孢粉、叶肢介化石,及瓣鳃类、腹足类化石碎片,该层产硅化木。

综上所述,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上石盒子组下段为海陆过渡相含煤碎屑沉积、上石盒子组上段及石千峰组为陆相碎屑沉积。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