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岁月印证 ——嵩山石刻艺术漫笔(上)
来源:登封市人民政府  时间:2013-05-10 17:11:00  

嵩山是石头与人文景观的融合。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的当家人埃德的一句话。这句话概括了有几十亿年历史的嵩山的特征,这句话是“硬道理”,嵩山被确认为世界地质公园,这句话也就成了经典。石头是嵩山的生命,石刻之碑,是嵩山流逝不去的岁月印证。

石头与人文景观融合的中岳嵩山,雄踞中原,群峰耸立,如巨龙横卧。自黄帝来此“与神仙会”,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学士、墨客骚人、高僧名道,来这里封禅祭山,著书讲学、吟诗题铭,多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

万千石刻、石雕,是流逝不去的岁月沧桑“拷贝”留存下来的。千万人在千万年中,或沉思、或激情、或附会、或借题发挥、或旁征博引,或由心而发,或媚上献主,题额、题铭、记事、写史、赋诗、作画,虔诚拜山,歌已功德,悲情往事,一时风流……

嵩山石刻,林林总总,蔚然大观。这些石刻可分为碑碣、造像、石幢、石厥、牌坊、墓志、塔铭、石雕及摩崖题等九大类。在这九大类石刻中,以碑刻居多,达2000多品。蔚然壮观的石刻艺术,是嵩山石文化的浓缩,是历史烟云、沧桑岁月的恒久印证,也是嵩山独特的魅力所在。

嵩山天下奥,走近嵩山首先看到的是依山就势而凿之的摩崖题记。这类依山壁而凿的文字,千万年来是嵩山独具魅力的景观。在石淙河,你可看到唐、宋、清代在河岸崖上的刻记,最为壮观的是唐代武则天石淙河“夏日游石淙诗并序”。这是武则天10次登嵩山封中岳大告成功之后,与群臣“石淙会饮”即兴之作。她与其子李显、李旦、侄武三思,以及宠臣狄仁杰,“面首”张易之、张宗昌,以及李峤、苏味道、姚之崇、沈佺期等十多位所题诗之刻石。武则天亲赋七言诗一首以赞石淙河风光。十多位从臣诗由张易之作序,张虽文采飞扬,但后人厌恶他是武“面首”,故将张序凿掉了。另外,宋代文人游石淙河也在崖上留有刻石。唐宋刻石已成石淙河一景观,游人至此,领略石淙河风光,听传说故事观摩崖石刻,亦是一种精神享受。也有扫兴之处,那便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三国演义》剧组在石淙河拍电视,临走留下“博望坡”三字,附庸风雅。

还有两处摩崖石刻,也令人一饱眼福。一处是明人在达摩洞外刻的“面壁洞天”,另一处是清人景日昣刻于嵩山步道两侧的“福”、“景”刻书。这两处石刻大气磅礴,庄重森然。

塔铭、墓志这类陵墓石刻,虽非嵩山所独有,但与其它四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相较,它又有两大特色:一是除地下石棺、石椁、石函之外,墓前的辟邪、镇墓兽以及石人、石马、石羊、石狮、华表等群雕,展示出嵩山特有的石文化状貌。自古至今,登封人善做石头工艺,现在你去登封,过新密市之后,道路两旁堆放有石兽、石碑等映入眼帘,匠人凿石之锤声,声声入耳。其二是少林寺独有的330座灵塔的塔林。塔林中的灵塔,最早建于唐代。灵塔塔铭,有两处,一处镶嵌在背面,曰塔志;一处在塔的正面镶嵌额铭。额铭简,塔志繁。其中有一日僧灵塔曰“照公和尚塔铭”,系1339年刻。1973年此铭在日本东京展出时,郭沫若题诗曰:“邵元撰写照公塔,仿佛唐僧留印年。花开花落沤起灭,何缘哀痛着陈言?”

塔铭、墓志类陵墓石刻,基本属于“僧民两用”,这反映出登封地区独特的丧葬文化。

在嵩山汪洋大海似的石刻文化中,还有一类属于宗教石刻。比如立于寺庙、庵观、殿宇、石窟中的造像、石幢等。这类石刻,伴随着宗教的兴起和发展而大行其道。“三教荟萃”在嵩山,佛、道、儒三教各有各自石刻造像流传。佛教的释迦牟尼石像,以及幢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造像,在少林寺、法王寺、会善寺等最为多见,而道家之老祖李耳,则在庙宇里端坐;儒家之宗师孔子则在书院。安阳洞中的刻石造像则是释迦牟尼、孔子、老子三人“合影”,这三位不仅道义相融,形象也刻于一块石上。真正的“三教荟萃”了。经幢,是宗教石刻一种,分八棱、六棱、四棱等形式,上有盖,中有身、下有座,幢顶一般为攒尖形,托有宝珠。经幢,多立于寺院佛像前。其幢上的刻文多为佛家记事。少林寺、法王寺、中岳庙等多处佛道之地,都有石幢刻经,内容则各有所述。

还有一类民间石刻,这类石刻无缘佛事、道规、儒家之范。但石刻中的石雕狮之类却又多立于寺院、庙宇、道观之大门两侧。如立于少林寺山门两侧的石狮,呈蹲伏状,均高174厘米,围178厘米,项毛螺卷下垂,胸腔前突,鼓目斜视,威风凛凛。中岳庙有石狮12对。蹲立在天中阁前的一对大石狮比少林寺山门前石狮大得多,石狮张牙耸毛、足踩绣球,勇猛调皮。其它10多对立于庙内各处,各司其职守门护殿。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