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运动”的基本特点与分布
来源:登封市人民政府  时间:2013-12-10 09:41:00  

嵩阳运动是发生在太古代登封群沉积以后,早元古代嵩山群沉积以前的一次剧烈的地壳运动。嵩山群底部的砾岩层呈角度不整合覆盖在登封群的不同层位和不同构造部位上。“嵩阳运动”的界面,既是一个不整合面,又是一个古风化面,还是一个受后期构造影响顺嵩山群底面滑脱的构造面。嵩山群与登封群的分野,标志着地球发展、演化的一次重大转折,即在太古代构成的陆壳基底上,发育了前所未有的、巨厚的陆源碎屑建造系列。

嵩阳旋回的沉积,明显的存在着三期叠加构造变形。主要变形期形成了轴线近东西向的紧闭褶皱,并伴有尖棱形、圆滑形、箱形褶皱和线状构造(如窗棂等)。伴随“嵩阳运动”有:超基性岩、闪长岩、斜长花岗岩、辉绿玢岩侵入和混合岩化。,嵩阳旋回剧烈的岩浆活动和深熔作用相交织在韧性变形,反映了当时地壳处于高热流值、高塑性状态。这与以后的沉积建造存在明显差异。“嵩阳运动”铸造了嵩山古陆的结晶基底。

明显的“嵩阳运动”地质遗迹点分布在嵩山主峰南坡,共有三处。

1、龙山头“嵩阳运动”地质遗迹点(张伯声院士命名地)。不整合界面出露长度500米,宽200米,面积100000平方米。界面上、下层位清楚,露头保存良好,沿界面有滑动痕迹。

2、玄天庙“嵩阳运动”地质遗迹点(马杏垣院士等“嵩山构造变形”研究中发现)。不整合界面出露长620米,宽370米,面积229400平方米。界面上、下层位清楚,露头保存良好。

3、石船北“嵩阳运动”地质遗迹点(符光宏、王西兴1:20万许昌幅区调中发现)。不整合界面出露长80米、宽4—8米,面积480平方米。界面上、下层位清楚,露头保存良好。遗迹点临近登嵩山峻极峰旅游路线,是理想的地质旅游观察点。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