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地区构造格架 基底构造
来源:登封市人民政府  时间:2013-09-09 10:16:00  
本区可划分为基底构造、盖层构造和新生代断陷构造。

基底构造

由于地区内最古老的登封岩群出露不多,又受到多期岩体吞噬及“中岳运动”强烈褶皱改造,使其区域面理与嵩山群的区域面理近于平行,因此嵩阳期登封岩群的构造轮廓尚难确切辨别,现今登封岩群的构造面貌是中岳时期改造的结果。

(一)基底的褶皱构造

基底构造以强烈褶皱复杂变形为特征。在强大的中岳运动挤压应力的持续作用下嵩山群形成一系列南北向的褶皱群,并使多数地层倒转,组成复杂的大型复式倒转背斜和复式倒转向斜。嵩山基底构造中具有奠定格架性质的大型褶皱群有:

大塔寺复背斜:分布于登封城北嵩山主峰地带,范围约90平方公里。轴向近南北,西部受唐窑——中岳庙断层切割,北部被马鞍山组和寒武系不整合覆盖,南部被石秤花岗岩体吞噬。复背斜向北倾伏。以法王寺背斜为中心地带,轴面近于直立。复背斜西翼短。自西向东由10个次一级背斜、向斜或倒转背、向斜组成。复背斜核部为新太古代片麻岩及残存的登封岩群组成。两翼为嵩山群罗汉洞组,东翼尚有五指岭组一段地层产出,复背斜西翼分布有十里铺背斜,红石岩背斜和罗汉洞向斜三个次一级褶皱,复背斜中心为法王寺背斜;东翼较宽,并紧密地展布着轴向南北,轴面西倾向东倒转的次级背、向斜,依次是:老母洞倒转向斜,跑马岭倒转背斜,屈趴倒转向斜,塔湾倒转背斜,青岗坪倒转向斜,龙潭沟倒转背斜等六个次一级褶皱。

五指岭复向斜:分布于登封、巩义两市交界的五指岭主峰地带,范围约15平方公里,轴向近南北,受五指岭山脊附近两条近东西向断层切割。复向斜轴部为庙坡山组和花峪组地层,翼部出露五指岭组三段云英片岩和磁铁石英岩层。在五指岭山顶及北坡、复向斜轴部有零星的马鞍山组和寒武系不整合覆盖。复向斜的东、西、南三面均被断层切割破坏,使古元古代上部地层与马鞍山组或寒武系呈断层接触,北部被寒武系或马鞍山组不整合覆盖。复向斜从西向东,由六个层次级褶皱组成,西翼有西头背斜、罗沟西向斜,罗沟背斜、东翼有战槽沟一寨后向斜,屈峪倒转背斜,张家门倒转向斜。其轴向相互平行。

御寨山复向斜:分布于登封城以西,西起当阳山,东至玉皇沟一带,与大塔寺复背斜连接,其北部被马鞍山组不整合覆盖或近东西向断层切割,南部被石秤花岗岩体侵吞。复向斜轴部为罗汉洞组和少量五指岭组一段地层,翼部为新太古代片麻岩及少量登封岩群。自西向东由当阳山倒转向斜、如风庵倒转背斜、御寨山倒转向斜、莲花寺倒转背斜及莲花山东坡倒转向斜组成。其中以少室山倒转向斜为中心,轴向北北东,轴面向西倾斜向东倒转,两翼倾角一致,都在60。左右,轴部岩层平缓,倾角30°左右。

(二)基底断裂构造

嵩山基底中的断裂构造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 发生在新太古代岩石的韧性剪切带,绝大多数呈北北西向或近南北向展布,表现出顺层剪切的特性,在 嵩山群的一些地段也有此类断层分布。另一种是发生在嵩山群中的脆——韧性断层。

“中岳运动”造成嵩山群中发生三组脆性断层,其中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两组多为正断层(上盘下落),近南北向或走向断层多为逆断层。(上盘上冲)。

嵩山地区构造旋回划分简表

构造巨旋回

构造旋回

构造层

沉积建造

地层年代

构造运动与时限(亿年)

喜马拉雅旋回

喜马拉雅构造层

第四系

Q

喜马拉雅运动(II)(0.03-0.02)

喜马拉雅运动(I)(0.23)

燕山运动(V)(0.65)

印支运动(2.05)

华力西运动(2.5)

(苏皖运动)

加里东运动(III)(4.1)

少林运动(5.43)

叶舞运动(8.00)

卢临运动(10)

中岳运动(18)

嵩阳运动(25)

(五台运动)

郭家窑运动(26)

(阜平运动)

晋窑运动(30)

(上川运动)

新近系

N

古近系

E

燕山旋回

燕山构造层

白垩系

J-K

侏罗系

印支旋回

印支构造层

三迭系

T

海西旋回

海西构造层

二迭系

P

石炭系

C

泥盆系(缺失)

D

加里东旋回

加里东

构造层

志留系(缺失)

S

奥陶系

O

寒武系

??

少林巨旋回

少林旋回

少林构造层

震旦系

Z

五佛山群

Pt3W

马鞍山群

Pt2M

中岳巨旋回

中岳旋回

中岳构造层

嵩山群

Pt1S

嵩阳巨旋回

嵩阳旋回

嵩阳构造层

老羊沟组

Arl

郭家沟组

Arg

石牌河组

Arsh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