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的地质成因
来源:登封市政府办  时间:2018-01-29 11:00:00  

距今36—25亿年嵩山地区海底的基性岩浆喷发作用和酸性岩浆侵入作用共同形成花岗绿岩建造。

距今25亿年的“嵩阳运动”使花岗绿岩建造褶皱成山,形成古陆核的结晶基底。其岩性为深变质之片麻岩,该岩石遭受挤压破碎易风化剥蚀,形成目前展现的丘陵地貌。

距今25—18亿年古陆核下沉,其上沉积了巨厚层的石英质砂——碎屑质——泥质——碳酸盐质地层, 下部基本上以石英质砂沉积为主巨厚层的石英砂后期经变质形成了坚硬的石英岩,坚硬的石英岩难易风化剥蚀,形成了山地地貌。

距今18亿年的“中岳运动”使古陆核和上覆的石英岩地层共同褶皱造山,奠定了嵩山地区的基底层序,塑造了嵩山构造的地质体的雏形,为风化剥失作用提供了原始条件,使峻极峰、御寨山、五指岭形成复背斜和复向斜构造,岩层产状变化巨大且复杂,次一级褶皱的轴面劈理等为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提供了原始空间条件。

距今18—5.43亿年嵩山褶皱基底再次下沉(部分在海平面以上),接受盖层沉积使褶皱基底扩大,沉积了石英砂岩、泥质岩及少量的碳酸盐地层,即准盖层形成及基底改造。

距今5.43亿年的“少林运动”使褶皱基底与盖层大幅度抬升,嵩山古陆初具规模。

距今5.43亿年—3.05亿年华北广泛海侵,古陆上叠压了巨厚的碳酸岩盖层。为以后的碳酸盐岩地貌形成奠定了基础,为盖层的形成及隆升剥蚀创造了条件。

距今2.05亿年的“印支运动”使嵩山古陆稳定抬升露出海面,嵩山山系形成。

距今1—0.65亿年的“燕山运动”所产的构造格局为现今嵩山面貌提供原形,即北部嵩山大背斜,南部箕山(大鸿山)大背斜和中部的颍阳——芦店大向斜。

“燕山运动”后期在内力作用下产生的唐窑——中岳庙和五指岭两条正——平移断层把嵩山截为三截,使其形成解体格局,使峻极峰和五指岭依次往北推移3公里和7公里,形成了巨大的构造断裂带。伴随应力效应配套的次一级裂隙大量产生,均为太室山、少室山和五指岭等嵩山峰岭地貌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距今0.65亿年以后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嵩箕地区在隆升中经受构造剥蚀,断层碎裂带成为隘口,破碎的节理、裂隙形成形状大小不同的峡谷,产生直立的石英岩,并被剥蚀为簇林地貌,或壁立千仞的悬崖、丹崖。因石灰岩产状平缓且垂直节理极为发育的缘故,嵩山东南部的石淙河穿过石灰岩的地段形成喀斯特地貌。由石秤花岗岩构成的侵入体易于风化剥蚀,构成相对高差为50—60米属基岩裸露的基础丘陵,在隆升中经受构造剥蚀过程中,在凹陷区相应沉积形成了山间盆地和颍河谷地。风成沉积作用也在区内形成了巨厚层的黄土层,柱状节理发育易形成黄土柱(峰),由于风化剥蚀而残剩的为黄土丘。黄土丘陵多在嵩山山地的西侧和南侧,一般海拔250—400米,顶部平坦起伏较小。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