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运动”的基本特点与分布
来源:嵩山志  时间:2016-11-01 09:59:00  

“少林运动”是发生在晚前寒武世末的一次构造运动。中国的扬子古陆块上,震旦系与寒武系为连续沉积;华北古陆块的广大地域内,震旦系与寒武系之间,普遍出现短期的沉积间断。唯独嵩山地区,寒武系底部的砾岩层(其他地区寒武系底部无砾岩层)呈角度不整合超覆(嵩山主峰段缺失震旦系)于中元古界五佛山群,下元古界嵩山群和太古界登封岩群的不同层位之上。

“少林运动”塑造了嵩山地区的重力滑动构造面貌。中元古界马鞍山群的巨厚层石英岩状砂岩为重力滑动构造的“下伏系统”(基底系统),石英岩状砂岩之上的泥层为“润滑层”,其上覆五佛山群的砂砾岩、砂岩、泥岩、灰岩等一整套碎屑—碳酸盐岩地层为“滑动系统”。形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滑块、滑体及构造窗、飞来峰。使整个重力滑动构造体系巍伟壮观、多姿多彩。

“少林运动”造成的角度不整合界面有两处保存完好。

1、少林寺西山“少林运动”地质遗迹点(王曰伦、王泽九命名处)。不整合界面出露长1000米,宽500米,面积0.5平方公里。界面上、下层序清楚,露头保存良好。为古生界寒武系辛集组底部砾岩层呈角度不整合超覆在中元古界五佛山群何家寨组页岩之上。

2、塔水磨和关口(讲阳关)“少林运动”地质遗迹点(1:20万许昌幅区调中和王曰伦等在野外工作中发现)。不整合界面出露长800米,宽500米,面积0.4平方公里。界面上、下层序清楚,露头保存良好。为古生界寒武系辛集组底部砾岩层,呈角度不整合超覆于下元古界嵩山群五指岭组三段绢云片岩夹薄层石英岩之上和马鞍山组石英岩之上。

“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三次剧烈地壳运动所保留的角度不整合界面遗迹,在当今世界上绝无仅有。是研究前寒武系沉积建造受运动影响挤压变质、褶皱造山、剥蚀夷平等过程乃至地壳演化规律的良好场所。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