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
来源:登封市人民政府  时间:2020-11-17 10:25:00  

中生代起始于距今2.5亿年前,终止于距今0.65亿年前,延续了1.85亿年。中生代分为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共三个纪。值得提出的是中国北方在中生代都已成陆。中国南方除少数地方外,从晚三迭纪以后也已成陆。河南在三迭纪以后,尚有中生代陆相沉积,但嵩山地区缺少侏罗纪及白垩纪沉积地层。

中生代植物以裸子植物为主,故中生代有“裸子植物时代”之称。动物界以爬行动物的极度繁盛和菊石类的规律演化为特征,故中生代又有“爬行动物时代”和“菊石时代”之称。嵩山地区中生代第一个纪三迭纪与古生界二迭纪之间没有明显的构造运动,两者为连续沉积。

三迭纪是中生代第一个纪。一系三分的性质十分明显。开始于距今2.5亿年,延续约0.45亿年。三迭纪生物与二迭纪相比有了显著的变化,繁盛于晚古生界和木贼类逐渐繁荣。鱼类以全骨类占主要地位,爬行动物迅速发展,恐龙类开始出现。繁盛于晚古生界的四射珊瑚和已完全灭绝,菊石等软体动物化石为重要标准化石。

二迭纪末,华北区地壳隆起,沉积盆地进一步缩小。就河南省而言只剩下以洛阳为沉积中心的半封闭内陆盆地。这个盆地在早中三迭世时有两个分支,嵩山以北为洛阳——郑州分支,嵩山以南为临汝——周口分支。但就嵩山地区而言,可以看作多个小盆地,如大金店盆地、卢店盆地等,它们之间并不是一直连通的。

早三迭世刘家沟期为干燥气候的河流冲积环境。生物界面临严峻的考验,仅有少量石松纲植物和二齿兽等脊椎动物在苦苦挣扎。沉积物为淡紫——紫红色细砂岩,层面可见泥裂、雨痕、虫迹和波痕。

早三迭世和尚沟期,为水体条件下的滨湖、浅湖环境的沉积。沉积物为鲜红、暗紫色砂页岩。植物为肋木和较多的轮藻,动物主要为介形虫和少量脊椎动物。早三迭世末期,嵩山以东新密一带由于河流淤塞,湖水向西退却,面积缩小,造成中、上三迭统缺失,而嵩山以南告成、大金店—带继续接受沉积。

中三迭世二马营期——油房庄期,干旱渐次解除,逐渐转向湿润。在缓慢水流作用下,河流、滨湖、浅湖环境下沉积了黄绿、紫红色粘土岩和粉砂岩互层。有节植物、轮藻、介形类大量出现,并有脊椎动物,反映气候向湿润过渡的特征。

晚三迭世气候更温暖湿润,华北地台进一步上升,湖盆的面积逐渐缩小。盆地沉积物以灰黄、黄绿色为主,钙质粘土岩、钙质粉砂岩夹长石石英砂岩。盆地边缘碎屑物增多。盆地中心有菱铁矿结核出现。在某一阶段湖泊沼泽化,形成煤线、炭质页和油页岩。动物以淡水双壳类及直肢介为代表。湖盆边缘也出现了冲积扇等河流沉积。

三迭纪末,“印支运动”使河南全省大部分地区隆起剥蚀。嵩山地区也不例外。“印支运动”在河南境内主要表现是上升运动。三迭系在地壳上升过程中只发生了微弱的抬升绕曲。岩浆活动也很微弱。

嵩山地区的这次隆起成陆,大约延续了1亿多年,缺失了侏罗系、白垩系和老第三系古新统的沉积。然而这1亿多年并不是空白,“燕山运动”以其强烈的褶皱运动和断块运动对嵩山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

“燕山运动”可分为五幕。第一、二、五幕以抬升运动为主,在嵩山表现为不断的抬升和断陷盆地的下沉。第三、四幕表现为激烈的褶皱运动。使区内盖层从中元古代至三迭纪地层均发生了褶皱和断裂,并波及到基底岩系。在嵩山地区形成了东西向的褶曲,如嵩山——双尖岭复背斜,东金店——颍阳复向斜等。断裂主要有近东西向、北西——南东向、北东——南西向三组断裂。近东西向断裂形成较早,与燕山期褶皱有成因上的联系。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形成较晚,对早期的褶皱和断裂有明显的破坏和改造作用。断裂以高角度的正断层为主,其次为逆断层。嵩山著名的滑动构造在“燕山运动”构造发生时间较上述褶曲和断裂稍晚。燕山期滑动构造大大减少了煤层的埋藏深度,扩大了煤田勘查的思路,其经济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嵩山地区的构造格架和地貌格架,经过“燕山运动”,可以说基本上定型了。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