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走进登封 少林功夫 少林文化 正文
永信大和尚在第一届“少林论禅”开坛仪式上的讲话
来源:少林寺  时间:2010-06-30 08:31:00  

中岳嵩山云雾缭绕,少林古刹香烟弥漫。高敞的大禅堂内,三幅两米多宽、十多米长的明黄条幅自禅堂之顶飘然垂下,“少林论禅”四个大字与“三教混元九流图”标志醒目其上。蔡志忠、谭盾、袁和平、朱哲琴、释延王等这些当代中国大家们,在释永信大和尚的引领下,登上“少林论禅”的讲坛。

这个讲坛便是自唐代以降名家云集说法论禅的少林寺戒坛。

 

2006年9月3日下午1时,“少林论禅”开坛。

主持人:受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的委托,请允许我宣布——第一届“少林论禅”正式开始。

首先,有请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开示。

释永信: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请到蔡志忠先生、袁和平先生、朱哲琴女士、谭盾先生、董秀玉女士、邓有立先生、余海礼先生、鲍立德先生到少林寺来参加这次“少林论禅”。

这又一次彰显了嵩山少林寺一贯秉持的开放兼容、交流发展的精神,这是我中华文化的主流精神,也正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佛教禅宗的基本精神。

作为佛教文化实体的少林寺,其本身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为安置西域高僧跋陀创建至今,历朝历代都是一处文化重镇,受到高度重视,曾有大批高僧在这里译经著书,成为国家文化翻译最重要的场所之一,与中国文化发展史和中国佛教发展史密切相关。

随跋陀之后,印度高僧勒拿摩提、菩提流支来到少林开辟译场,从一开始就奠立了少林作为佛学文化重要道场的地位;而后,达摩祖师又把大乘佛教的禅法带来嵩山少林,成为中国式佛教禅宗的源头开端,少林寺自然成为了禅宗祖庭。中国化佛教禅宗是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高潮中最重要的精神产物,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思想宝库。

盛唐时期,又有一批高僧云集于此,如“定门之首”的禅宗六祖之一的法如禅师;孤舟渡海、忘身求法的义净法师;“深染华风”的新罗僧惠超,道安、同光、法玩禅师,等等。代表当时中国佛教文化最高水平的大德高僧集中在少林,进行着学术实践和文化创造。

就连著名的三藏法师玄奘“西天取经”回国后,也曾两次上书皇帝,请求来少林寺修习禅观、翻译佛经。虽未获批准,不也说明了少林寺在当时的文化地位和文化魅力。

金元时期的少林寺方丈雪庭福裕统领全国寺庙,就像现在的佛教协会会长一样,他以积极用世的态度在复杂的环境中努力化解各种矛盾,对推动社会走向安定、百姓繁衍生息发挥了作用。元代到少林寺参学的日本沙门就有古源邵元、祖继大智、嫩桂祐荣等,尤其是邵元人少林长达六年,担任过书记和首座职务,精通汉文且擅长书法,学成后回到日本广传禅法。

简单概括来说,嵩山少林寺在历史上先后传承过以跋陀为代表的小乘禅法,以达摩为代表的大乘禅法,以法如为代表的北宗禅法,以福裕为代表的曹洞禅法,以及宋、金时期流行过的临济禅法。这些少林史上所传承的禅学系列也正是中华禅学的重要脉络,说明了禅宗祖庭更是一座丰富的中华禅学宝库。

历史上云集少林交流文化的社会名流、学者贤士更是灿若星汉不胜枚举,能够在文化史上留下姓名的大多与少林寺有过文化交往。

一千五百多年来,少林寺始终坚持对外沟通,始终是佛教文化对外交流的场所,在中华文化史上扮演着对外交流的重要角色。这几年少林寺很重视邀请社会各界精英、大师级文化名人到少林寺进行学术活动。经常举办国际间、全国性的研讨会,邀请各界学者参与少林寺的文化建设。当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饶宗颐先生对少林禅宗文化有着很高的评价,并倡议系统研究少林禅、武、医、艺,构建现代“少林学”学术体系。

这次我们邀请到的蔡志忠先生,他是在海外最有影响力的中国文化人之一,他的漫画是一种心灵文化符号,就像音乐一样,不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一看就有种会心的明白。少林的禅、少林的武也一样,一看就明白,不用言说。

我们还请来了著名作曲家谭盾先生,有人说他是2l世纪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这次我们请他来给《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作曲。

我们的嘉宾还有袁和平先生,中国功夫走向世界和香港影视是分不开的,而在香港影视中功夫片做得最好的就属袁和平先生。上午他也看了我们的武僧表演,赞不绝口,深表认同。

今天邀请的都是各界精英,我们请他们来,因为禅在不同领域中发挥作用。少林寺也沉淀了雄厚的禅文化,我们搭建这么一个平台,希望各位大师现身说法,以他们一生的所学所悟贡献给我们,为少林寺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为禅文化做贡献、做一些建设性的事情。

我代表少林寺衷心祝愿论禅圆满成功!祝各位身心康健、全家幸福、得大自在!谢谢!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