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走进登封 少林功夫 少林文化 正文
《少林文化丛书》序(释永信)
来源:少林寺  时间:2010-06-30 08:01:00  

少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为国人所热爱,也逐渐为世界各族人民所接纳。赵朴老生前曾表述过一个重要思想:“佛教是文化。”对少林文化的发展寄予厚望。季羡林先生也一直将文化置于很高的地位,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持续传承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石”,并强调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季先生对少林文化有过很高的评价:“文化传承的载体大别之不外两种:一种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献典籍;一种则是人工兴建的建筑物,万里长城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嵩山少林寺也属于这一类。”中外文化交流是少林寺的优良传统。少林寺作为佛教宗教实体,本身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少林寺地处古老中原腹地,交通发达,创建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大高潮之际。广泛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直接构成了少林寺的文化特质和活力。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在都城洛阳相望的圣山——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随后,印度高僧勒拿摩提、菩提流支至少林寺,开辟译场,少林寺成为当时佛学重镇。又有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入少林寺,首倡禅宗顿教,并由此确立了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崇高地位。禅宗是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逐步产生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它是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高潮中最重要的文化成果之一。禅宗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思想宝库,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中外文化大交流时期。这一时期的少林寺名僧辈出,是少林的第二个辉煌时期。元代中期,以邵元为代表的日本僧人曾到少林寺求法,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的开放政策和全球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少林寺继承和发扬自己独特的优良传统,广泛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生机勃发。在世界各地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心目中,少林文化不仅成了中华佛教文化的代表,更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少林文化业已成为连接世界各族人民友谊的纽带。为了全面展示少林文化面貌,计划出版《少林文化丛书》,我们酝酿已久;如今机缘成熟,瓜熟蒂落。丛书分为系列专题,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对少林文化进行论述。相信丛书的出版,不仅促进少林文化的传播和光大,还将有助于少林文化品质的提高。我在此谨代表少林寺向为丛书的编著、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善信,表示衷心的感谢。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