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走进登封 少林功夫 少林文化 正文
少林禅医之主要行医方法
来源:禅武医研究院   时间:2020-10-23 09:11:00  

少林禅医之主要行医方法有三:

一曰气化疗法。禅医与传统中医理论一样,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湿则气泄,惊则气乱,忧则气滞,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气随百病,百病发于气也。气是构成万物的物质,一切事物都是气变化的结果。故讲禅机即气机,悟禅机即悟气理。气通则血脉通,气不通则血脉不通,病生矣。所以,知禅机即可释病理,以通气化滞开结为主,主要以点化人体经络和气穴为主,以少林一指禅,二指禅之功点摩人体之经络气穴,化人体之滞气和气结,滞化结开气通则病释。

二曰药物疗法。“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丰饶的土地蕴天地之精华,为少林历代名医采摘百味之药提供了便利条件。中药百味,大抵可归为辛、酸、甘、苦、咸五大味。长期以来,少林医学中治疗跌打损伤、骨科、内科之多种良药,或煎服,或膏膜,或点滴人体窍门等,俱皆有效。

三曰食疗法。少林禅医一道,不但有其独特的学术理论及行之有效的临床医术,而且特别注重食品养生。禅医理论认为:用药不如进食,药疗不如食疗。佛禅一道,于饮食中讲究较多,斋饭素食,乃是总括。观之牛羊一类,虽饮水食草,然膘肥体壮,或奔跑或负重,皆有坚忍耐力。所以,禅医医理在于引导患者医病之时,不食荤腥,而是食之以特定之谷物、蔬菜。腥是所有动物肉类,荤是葱、韭、蒜、芥等,且苦辣酸甜咸五味皆不可过食。民间亦常有“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一说。通过特殊之饮食调理,由内而外来调理人体脏腑、气脉,从而驱病强身。

此三种疗法,在具体运用中又可归结为吐纳、导引、针灸、膏膜之“八字疗法”和“窍疗法”确实是依据人体之经络、气血原理,以化气通窍为目的。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筋肉、皮肤,沟通人体上下、内外的通道和联络网。人体不同的组织器官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然在经络的沟通、联络作用下,他们相互协调、共同配合,使人体成为一个表里、上下彼此紧密联系、和衷共济的统一整体。“八字疗法”的主要方法即是引导患病者行吐纳、导引之法,再辅以针灸、膏膜之术使周身经络通达、气血顺畅从而祛病强身。“窍疗法”:主要是依据人体五脏六腑,百脉七窍周身相通之理来医病治病。

五脏的生理功能虽各不相同,但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如心气旺盛,则血液能在全身经脉中正常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如心气不足,则血不充盈,经脉不利,势必造成血流不畅或血脉空虚,出现心悸、脉象细弱乏力的症状。而心气不足,则又是人体自身气滞郁结所致。而化滞开结,即可充盈心气,通畅血脉。

人体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整体联系是以心、肺、肝、脾、肾五脏为中心,以七窍相连而通达全身。人体之七大窍,眼鼻口舌耳上五清窍和体下两大浊窍通达全身,掌管人体一切之进出。运用“窍疗法”治疗时,主要以我们自己配制的中草药水点滴人体之清窍,或将我们研磨的中草药由鼻腔每日定量吸入少许,再辅之以清窍处的点摩和适量的中药汤剂,从而化滞、清道、通窍。大窍通则大病无,百窍通则百病无,通窍为治一切病症之法门,窍通则病除。

同时,重视养生之道加之有选择的合理的饮食搭配,即养生食疗是预防疾病和一切治疗疾病方法的基础。禅医对于患者病症的诊断和把握,亦与传统中医诊断方法一样,采用望、闻、问、切之法。

望诊即用眼睛观察患者的身、色、形、态和舌象的异常变化,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听患者的语音、呼吸、咳嗽、肠鸣等,嗅患者所发出的各种气味;

问诊则是询问患者或陪诊乾,了解病情及与疾病有关的情况;

切诊是医生运用手指对患者体表进行触、摸、按压,从面获得辩诊资料。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更为重视听和嗅,听主要是听患者说话之嗓音底气,呼吸喘气之轻重,而知其脏腑之气,嗅主要是指在一定距离内嗅患者之体气的清浊,知患者脾胃之气,从而察气机而知病理,诊断患者病症之所在。有些病症,单凭望、闻、问、切之一即可作出诊断,有些亦需“四诊合参”作出诊断。总之,每个人的身体特点、居住环境、生活习惯都有所不同,病因病症也各有特点、必须因人、因病、因时、因地采取相适宜的治疗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人是躯体和精神的统一,躯体康健则神清气爽,反之,精神郁闷,必致躯体成病。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